一秒钟

评分:
0.0 很差

原名:一秒钟又名:One Second

分类:剧情 /  中国大陆  2020 

简介: 影片讲述了没赶上电影场次的张九声与刘闺女因一场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故事。故事灵感

更新时间:2020-12-09

一秒钟影评:张艺谋肚子里的凉粉


加微信:jkjkfwb,邀您进群交流,一起聊电影

文|三千岁

1987年的一天,山东高密县远处的土梁子上踉跄下来了一个男人。到乡下交通不便,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路,鞋带子都走断了。手上提着一只,脚上还穿着一只。

这是莫言第一次在高密老家看到张艺谋的情景。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电影里的张九声顶着烈日从敦煌大漠里探出脑袋,一样得踉踉跄跄,走得十分狼狈。他没有清晰的去处,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有一个朦胧的不确定能否达成的诉求。

他被时代困住,无力反抗,身心憔悴,就像眼前这片荒芜。

张九声到场部是为了看一部电影,张艺谋到高密是为了拍一部电影;张九声为了看映前《新闻简报》里女儿的最后一面,张艺谋为了筹拍人生的第一部作品。电影里张九声的鞋子没有坏,最后也算了却了心愿,释然了;影片之外的张艺谋先后经历柏林电影节撤回、金鸡电影节撤下两次阻力,始料未及。

多少有点观影基础的影迷都应该知道,影片始于沙漠,最后被原路押回去,电影只能在沙漠中画上句号,连同那张被沙子埋了的底片。这是影视艺术在结构上的闭合与呼应,也是一个饱满故事理所应当的巧妙结局。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处理电影的首尾戏就比较考究。

为了获得公映资格,让投资人安心,张艺谋和摄制团队再一次去了敦煌,补拍了影片里的“两年后”。看上去时长更长,容量更大了。实际上影片变“短”了,仅有的一点思考被榨“干”了。

影片里的人贫穷、迷茫,被一股无形的时代洪流裹挟、牵绊,物质极度匮乏,精神生活几近于零,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对一场电影放映抱有极大热情的原因。影片本身的命运也颇为戏剧,好在我们最终看到了近乎“夭折”了的“残本”。影片之外,处处都有逐步收紧的意识形态“大棒”,时刻都有挥下来的可能性,大学教师、宿舍管理阿姨等都逃脱不了被举报、被“安排”的命运。四十年前被关“N棚”的有很多都是这类人,臭老九么。

有那么一瞬间,现实与历史、电影与生活,竟然模糊了界限。

资本不长眼睛,没有温度,也不会有人情味。好与不好放在其次,张艺谋作为过来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稀之年的他最想拍的电影就是《一秒钟》这样的。

带着沉重的时代记忆开启过往,打开这段历史是极其“危险”的,张艺谋不会不知道这些。文学上有过短暂的“伤痕文学”时期,我们都知道那首有名的一句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一代人》。

姜文将“凉粉”梗在《让子弹飞》里推向了极致,刀进了肚子,必须要扎得深,还要横着拉一下,这样才看得清到底“几碗粉”。现在不用把刀子扎进张艺谋的肚子里,也不必扎得深,更不用横着拉,我们就能清晰地知晓到底几碗粉。

张艺谋本来准备了“两碗”,除去补拍的“两年后”,其实电影《一秒钟》是有两个结局的。一、崔干事一伙人把底片从张九声口袋里掏出来扔到沙漠里,底片渐渐被沙子掩盖,直到完全看不见;二、刘闺女过来捡到了这张底片,高高地拿着它在太阳底下端详,阳光不再刺眼,女孩的脸庞白净。

两个版本,两个结局。说张艺谋没有对审查做出预判纯属扯淡,现在看来他是对目前的形式估计太过乐观,给自己的一刀扎得太“浅”。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出发,第一个版本要更好。伤痕已经刻下,不是通过抚慰、修复就能结痂、愈合。那段历史、那份记忆真实且残酷,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个体的不幸。要的就是这份凌厉和绝望,没有力度就谈不上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第二个版本,明显是对付审查用的,不能太过沉重,要对接下来的生活抱有希望,这笔账不能完全记在时代头上。云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张艺谋强烈的表达欲望与现实环境不匹配,影片的命题与资本市场严重错位。头顶的利剑始终悬着,这类题材电影不可能有宽松任你自由拓展的疆土。眼下95后00后对那个时代压根没有概念,也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哪能和你的伤痕、你的沉重实现同频、寻求共振,谁要看这些,他们就想乐呵想看段子。可以想见的是,表达不能“尽善”、票房又不足以回馈自我,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项目。

到这会儿我们不禁要问,张艺谋拍这个,到底图什么?

看过太多杂七杂八的关于《一秒钟》的评论文章,大多数是噱头,素材的搬运、整理和重复。没有看到多少真正展现思考的东西。

就拿胶片情结来说,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张艺谋对胶片这种电影介质特殊的迷恋。我完全不认同这种看法,逻辑上讲不通。影片里的时间大体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而数码技术发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广泛运用到电影领域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电影《一秒钟》有大量的胶片描写,那个年代只能是这种拍摄和放映介质,影片只是在呈现和还原。再者,在数字摄影如此广泛的当下,也有很多导演坚持胶片拍摄,这其中并没有张艺谋。

还有拿“迷影梗”说事的。有一种看法:这个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爱电影的人。张九声不是,他只想看女儿;范电影不是,他只追求权利欲和控制欲;吃瓜群众也不是,他们只是闲得蛋疼,没有其它的精神生活而已。甚至导演张艺谋,也只不过想借电影这个壳,试图注入个人情感与思考,孵化出属于自己的“孩子”。

有那么一阵,这些说法似乎说得过去。现在我无比坚信如果深入内里,影片饱含着张艺谋对影视艺术浓烈的爱意。

这种爱,也是影片《一秒钟》里张艺谋唯一的一碗“凉粉”。

记得影片的幕后纪录片里张艺谋说过一句话:那个年代,就连杀人犯都不愿去破坏别人看一场电影。

所以就有了以下镜头,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张九声和刘闺女背靠背被绑着坐在地上,头上的血还没干,保卫科崔干事一伙人也被揍得鼻青脸肿。刚刚剑拔弩张打得不可开交的一帮人因一场《英雄儿女》变得温顺。黑暗处,崔干事留下了眼泪。

可以说,这是全片最有看头也最有份量的一场戏。审C部M还是不够敏锐,没能捕捉到这一处的“残酷”。

为什么影片“没有人真正热爱电影”还能成为一种说法,主要是我们距离那个时代太过“遥远”,而且了解的途径和权利也被剥夺得不剩多少了。张九声、范电影、刘闺女、崔干事一伙、杨河他们其实是一类人,没有多少区别。那个时代的步调太一致了,从思想、意识、兴趣以及人的穿着、打扮都太相像了,贫穷或者贫瘠注定了这种相似。get不到这个,也就get不到他们内心深处对电影的热爱。

看女儿没有错,张九声目的单一不代表他不爱看电影;权利欲没有错,范电影如果不是有份热爱撑着,也不可能干几十年的放映员;刘闺女为弟弟做灯罩当然是为了他不被打,谁说钟情于由胶片装饰的能代表那个年代“时尚”的一种东西不是对电影的热爱,这种行为本质上和收藏影碟并无区别;那个时代不是你位居上层就能够充分地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没有有钱人,没有高人一等,大家都没得选,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

按照目前的逻辑,你得从书法、钢琴、舞蹈、电影等一大堆兴趣里挑一样并始终如一地钟情于它才能代表你的热爱、你的唯一,这样的热爱才称得上真的热爱。那个年代没的选,只能享受电影这项唯一的精神活动怎么就不能算热爱,这是哪家的说法?

归根结底,一个人热爱电影的理由多少年了依旧没有变:逃遁。现在是这样,过去依然如此。

太穷了,生存空间、生活环境太紧绷了,抓住一个可以暂时“出逃”的方式就牢牢攥住,死活不肯放手。难怪范电影打趣:放什么,看什么,狗日的能看一夜。

最后再来说说导演张艺谋。反思已然不可能,尽管已经努力尝试了。先搬出迷影桥段,再到淡化模糊人物形象、叙事动机,最后补拍勉强公映。

张艺谋拍摄本片的“初衷”似乎已经烟消云散,综合各方因素提纯后发现,迷影并不是幌子。当各种意指都被“堵死”之后,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就是唯一的出口,清晰且透亮。

2007年戛纳电影节成立六十周年,邀请到张艺谋拍摄三分钟纪念短片。虽说是命题作文,可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张艺谋却将镜头对准了那个贫瘠的年代,记录他们唯一的精神活动。短片名叫《看电影》。

如今的《一秒钟》就是“大容量”版本的《看电影》,谁又敢说2007年的张艺谋内心没有动过拍摄《一秒钟》的心思呢。

大家都不是从电影里知道张九声这个名字的,电影里始终也没有提到过张九声这三个字。一部电影里主角的姓可以有很多种,《一秒钟》里却姓了“张”。如果非要过度解读,“九”是莫言《红高粱》里奶奶“九儿”的名字,“声”就是《我的父亲母亲》里孙红雷角色的小名。

名字在那个年代就是个代称,刘闺女、刘弟弟这种具有性别标示的字眼也可以成为名字。还有范电影,这哪里只是个职业代称,满满的都是对电影的热爱。

更为戏剧化的是张艺谋的名字就曾被写错过,棉纺八厂公告栏里的“张银幕”、现实里的张艺谋交出的《一秒钟》不是完美的,甚至有很多遗憾。影片刻意隐藏、掩盖了许多东西,可留下了对电影的热爱,真诚、且满满当当。

加微信:jkjkfwb,邀您进群交流,一起聊电影


一秒钟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