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A vibrant account of immigrant Jewish life (and loss) as told by denizens of Manhattan’s Lower East A vibrant account of immigrant Jewish life (and loss) as told by denizens of Manhattan’s Lower East Side (including The Living Theatre cofounder Judith Malina).详情
3.5
演给小知识分子的戏
美国是如何发挥它的全球领导作用的呢?犹太人又是如何从受害者身份过渡到施害者身份的呢?标题《美国故事:食物、家庭和哲学》已然指出思路:犹太人正是通过将食物哲学化、哲学食物化之后,进而借由「自觉饮食」这种方法收割、宰制和统摄全球(经济命脉)的:其中含混着自然之法、知遇之恩、人伦之情、劳动之美的「家庭」伦理关系在这个移民故事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转场」媒介角色——像《零度社团》那样,它是迎来送往的桥梁和通道。然而,犹太人通过可疑的口述历史和编织「伤害性不大羞辱性极强」的地狱笑话将人「从生到死、由穷变富」的心路历程人为缩短,并把生物系统带来「满血复活」的幸福感和人生不同阶段的喜乐场景「统一」描述成上帝所为的神迹。此时,我们听懂了香特尔开头讲述的那个故事,看清了这个异于(犹太人)阿克曼的比利时人所站立场。
暂缓空间 十分钟让我
生动有趣,我又在脑中脑补我复刻的样子。
伪纪录片加上一点舞台剧,一点荒诞一点现实一点哲学再加上一点幽默,让原本悲剧式的历史沉重故事显得轻松诙谐了不少;每个采访镜头的画外音都非常有意思,人物故事塑造的耐人寻味;晚餐部分真的impressive“食物,家庭和哲学”不留痕迹的穿插其中,节奏恰到好处,尽管有些犹太地狱笑话get不了也不影响实验电影对我的吸引力。
阿克曼把波兰犹太移民来到纽约生活的故事用一种多幕独白或对白的戏剧形式表现出来,又是后面让所有角色聚在草地餐馆吃饭,真是神来之笔,太美太梦幻了!寡妇葬礼后亲吻亡夫生前好友那个故事,我居然猜到了剧情走向;犹太女孩更非犹太人;犹太信康米,属于加深刻板印象,结果越信越抑郁,最后回归宗教舒坦了;全家的重担压在自己身上,只有拖鞋时能感到轻松,非常真实;曾经一无所有的夫妇被好心人资助,结果想要领养她的小孩子;老婆生病就想煤气自鲨,男的果然不能指望他们有用;差点被人占便宜的女孩儿,只好选择工作养活自己;老头儿执意回波兰,故土难忘。他们都是二战期间逃出来的,家人都被屠杀了,民族和个人的伤痛啊!刚开始没反应过来阿克曼为啥拍波兰犹太移民,后来意识到她爸妈就是波兰犹太人!最后肉铺卖肉的故事没太懂!透明雨伞真好看!
“美國的世界”亦或是“世界的美國”,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美國”是一馬當先的“掠奪者”還是首當其衝的“被掠奪者”?或許已不存在一個如那般“美國”的美國。可以直觀感受和預見到的是任何的風雲變幻與迭起興衰都只會停留在週期性的反復,差別而非差異,這總是叫人心安的,也到底是令人無能為力的
在美犹太人的高阶自嘲
三星半。最后二三十分钟里(餐厅开始)越发剧场式的荒诞有点套路(在那个时代也许未必?)。
#阿克曼回顾展@FANCL艺术中心(艺海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