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爱德华·福克斯,特伦斯·亚历山大,米歇尔·奥克莱尔,艾兰·巴德尔,托尼·布里顿,Denis Carey,Adrien Cayla-Legrand,西里尔·库萨克,莫瑞斯·德纳姆,弗农·多布切夫,雅克·弗朗索瓦,奥尔加.乔治斯 - 皮科,雷蒙·热罗姆,巴里·英厄姆,德里克·雅各比,迈克尔·朗斯代尔,让·马丹,罗纳德·皮卡普,埃里克·波特,安东·罗杰斯,德菲因·塞里格,唐纳德·辛顿,让·索雷尔,提摩西·韦斯特,Bernard Archard,Colette Bergé,格雷德·布尔,菲利普·莱奥塔尔,莫里斯·泰纳克,范都德,尼古拉·沃热尔,费奥多尔·阿特金,Albert Augier,玛德莱娜·巴尔比莱,让·尚皮恩,拉乌尔·屈雷,马德莱娜·达米安,Yvonne Dany,妮可·德塞利,罗伯特·法瓦尔,安德烈亚·费雷奥尔,吉尔贝特·热尼亚,爱德华·哈德威克,雅克·黑林,大卫·克南,罗贝尔·勒贝亚尔,Roger Lumont,迈克·马歇尔,Jean Michaud,贝尔纳·米松,安德烈·彭文,皮埃尔·里施,莉莲娜·罗维埃,米歇尔·索博,François Valorbe,霍华德·沃侬,Nicholas Young
#资料馆留影#引人深思的NT好剧,在看之前以为仅仅是讲AIDS在米国的一些回望,但事实上我想简单了,这个剧的格局恢宏,情绪复杂,线索一环又一环,好几个LGBT故事平行进行,可说野心不小,妄图把80年代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夹杂着对米国世态,民主政治,里根政府的保守,同志群体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悲欢离合,爱与恨,生与死,无奈与反抗,印象深刻的便是,现实与虚幻融合的场景,效果惊人。Andrew Garfield的演技突破不小,他演的AIDS病人脑海不断进行着斗争,魔鬼天使纷纷出现,对爱与信仰的不断怀疑,挚爱在生死关头的背叛……都在拷问着人性,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而这也是本剧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源泉。
艾滋病作为一种隐喻,连同千禧年降临前美国各阶层的“同性恋身份认同焦虑”,成为撕裂现实的入口。旋转的舞台和被分割的场景,拼凑成为政治、宗教等社会议题的斗争场。但这仅仅是撕裂吗?恐怕不是。焦虑煎熬的上部在笑中带泪中渐渐将缝合的任务过渡般地递交给了下部。
#北影节#这部一直渴慕的剧,没想到正好在再此开倒车的一天看到,太应景。艾滋年代的悲喜,被疾病、死亡与恐惧、绝望放大的战争,无论何时何地何形式,都很有力量,更何况在这充满黑色幽默与苦涩激情,而又骄傲、悲愤、才情澎湃的舞台剧里。每个男演员都熟悉而喜爱。每个女演员都不熟,但都特惊喜。
如果要分享一个看Live版之前的小撇步,那一定是不看剧版—不然会很“熟”剧情便陷入许多没有意义的对比,至少看到Tovey的时候我一直在想Wilson当时的演出。有些地方感觉连Nathan Lane都有用力过猛的嫌疑,倒萌上James McArdle那种神经兮兮、语无伦次的小样子。
剧本和舞台设计真的很棒!但不知道是不是改编的问题,相较之前的版本有很多奇怪的笑点,我知道原剧本里有幽默元素,但是各位演员的迷之微笑,不知道是笑场还原本就是这样设计的,让我难以入戏,总觉得力度稍稍欠缺,像用劲打在棉花上。
这个剧本应该单独办个展出!
太用力 只有两个内森演得好 没看过电影或剧 所以不知道节奏的问题到底是剧本的锅还是导演的锅
只谈舞台和表演吧,毕竟剧本大爱,这个是没话说的。舞台的优点到第二部分才逐渐显示出来,之前觉得并置旋转有点土,但是灯光设计得有点厉害,很纽约;加菲我是没料到的,舞台上收放自如,没有硬伤,总得来说这部剧复排的意义和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卡司超棒。Garfield兰花指光芒万丈,Lane各种威凌淫邪,Tovey摩门美音也是醉了。循序铺垫的小隔间在第三幕被瓦解成一马平川,顿时有打通任督二脉的酣畅淋漓,正所谓“The threshold of revelation”。期待第二部。
几个各有故事的渺小人物,偏偏生在了一个不可能渺小的黑暗时代。他们用各自的勇气为一个关于爱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几位主演充分做到了为舞台服务,从语音语调到动作神态都做足了功夫。被加菲惊艳了,虽然有的地方用力有点过,但搭配到角色本身的歇斯底里,一切又变得那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