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

评分:
6.0 还行

原名:劇場版 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 [新編] 叛逆の物語又名:Puella Magi Madoka Magica the Movie: Rebellion

分类:动画 /  日本  2013 

简介: 宁静祥和的见泷原市,全靠魔法少女鹿目圆(悠木碧 配音)、美树沙耶香(喜多村英梨

更新时间:2020-03-14

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影评:对魔圆剧场版的哲学式解读


首先在解读之前,我认为有必要用最简单的语言不概描过一下拉康的“三界拓扑学”,首先三界即“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三界大至是对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的结构系统的重写,“拓扑”即是一个几何学的概念,大概体现了三界的交互作用,即三界之间没有内外,因果之分。下面就是对三界的具体描述

(1)实在界:实在界即是“道”,是不可描述,不可把握的,真正的“道”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但如果其完全不存在,我们便没有论述其的必要了,“道”的不存在是由于其被压抑了,但压抑之物必将回归,所以这回归之物,便是一个“无”,一个“空洞”,这个空洞造就了“有”的不完满,造就了人生之“痛苦”,其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不可把握之物,这种不可能便来于“有”与“无”的张力,强调“无”时却只能远离“无”。实在界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其是人类的“彼岸世界”,把握他即可消除痛苦,但又因为实在界的“无”属性使其自身断裂,使其无法把握,人便只能生活在痛苦之中了。而“实在界”之所以“实在”正是因为其是真正的实在体而“有”则是一种幻象

(2)想象界:对于“想象界”拉康对其经典的描述则是“镜像阶段”与“想象的花束”,但我们只用知道其是一种自认为的想象完美,想象自己达到“实在界”的自恋状态,以让其自身形成一种自恰,即是一个“理想自我”。

(3)象征界:“象征界”通俗理解便是“文明”“语言”“法”,是文明自身的普遍的,忽视个体的,暴力的,灭绝人性的对人的压迫,但也是文明延续的根基。其创造了一个幻想的“彼岸世界”,使我们不断追求,但永远追求不到,或只能追求“实在界”的象,这便是创造了一个“自我理想”。

总之,如要将三界总结成三句话即:世界是断裂的。理想自我的虚假的。自我理想是不可到达的。



要解析这部作品我们要先对其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大致的定位,在影片的开始,毫无疑问魔女化的晓美焰所创造的那个虚假的世界是美好的,若不是晓美焰是一位“革命者”,可能其会一直美好下去,所以我在此将晓美焰看作一位革命者,一位弑神者,一位创世者。而对于QB我和TV版一样将其视为一个“象征界”的大他者,一个社会秩序的代表。在这个美好世界中,魔法少女的敌人不是魔女而是一种被称为梦魇的只会再夜间出现之物,而魔法少女也不是将其直接消灭,而是通过魔女贝贝将其吞噬。从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即魔女化的晓美焰这个“实在界”的存在,在QB这个“象征界”对其的影响下本应回归圆环之理的实在之物,被压抑了。从而一个由晓美焰“想象界”所构成的美好世界产生了。但上一篇文章也说了“被压抑之物终将回归”,所以实在之物以一种梦的方式回归于这个被创造的世界。结合上个视频所说我们也就看出了这样一个归律:圆环之理被压抑之后的回归是魔女,魔女回归圆环之理得到拯救,而魔女被压抑之后的回归是梦魇,自然魔女贝贝便可以将梦魇回收。而魔女贝贝与沙耶加也便成圆环之理的使者,是“拯救者”,致于为什么有沙耶加,这应该是沙耶加是TⅤ版中唯一一个魔女化的角色,己经作为“魔女”回归了圆环之理。

现在我们对主要角色进形了初部定位,即代表人类自身的【革命者】晓美焰,代表文明暴政的【大他者】QB,代表完美的神的【拯救者】贝贝与沙耶加。

下面我便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描述这个故事。

拯救者角度

这是一个绝对神的角度,或者说是一个绝对朝向神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是对这个世界的绝对否定,这是人类文明中极少见的,也许也只有在诺斯替主义神话体系中可以体现这种精神。对诺斯替主义,我们在TV版解读中进行了简单论述。这里让我们进一步深入,首先我们来看他们对绝对的神即作品中圆环之理的描述,在诺斯替著作《那戈.玛第文集》中塞特派文本《约翰密传》中将这个绝对神称为“不可言喻者”,一个“至高无上的”“万有之父”,“不能以为它是神,他高于一切神”“他的本质根本就不在诸世界和时间中”。




就是这样一位绝对神,在塞特派的描述中,祂疑视着纯光之水的影子,将其思想实体化形成了第一位伊娜依娅(ennoia)巴贝洛(BarbeIo),巴贝洛拥有神的“第一知识”,他再次凝视水中的影子,进一步产生了诸移涌(Aeon),神界普累罗麻得以形成。其中最小移涌的神索菲亚(sophia)在灵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思考着“第一知识”,并由于她的无知生出了亚达巴沃(laltabaoth),他吸走取了母亲的能量,离开了神界成为了一个巨匠造物主,第一个阿其翁(archion),并召唤了下界的众能量,创造了这个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并自称为神,但其对神界的神圣一无所知,于是他也在水里面“按照神的形象与外貌造人”。其的母亲“索菲亚”想恢复她儿子取走的能量,于是他请求至高神派遣基督带着五个“光”去到亚沃巴沃的世界,告诉其只有把“母亲的能量”放入他所造的人中他的创造物才会动起来,他照做了,于是“亚当”诞生了,但他为了控制人制造肉身将人束缚,于是基督便三次来临以“拯救”人。在这样一个简化的塞特派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魔圆剧场版相似的故事,圆环之理是绝对神,魔女是神的能量或说是移涌,亚达巴沃是QB,剧场版中以湖中倒影这个角度来展现角色便对应神话中亚达巴沃在水面里造人创世。


当然也许我们以诺斯替中最大的分支摩尼教对过个巨匠造物主的描述更能体现QB的状态,在摩尼教中,黑暗看见了光明,对光明的知觉激起了黑暗的嫉炉,贪心与憎恨,从而挑起了对光明世界的侵犯。在这个描述中完美体现了QB把控圆环之理的贪心。而魔女化的晓美焰便是亚达巴沃所控制的灵的能量,而沙耶香和魔女贝贝便是以基督的形象去“拯救”魔女化的晓美焰。这同时也进一步说明梦魇的存在,即像神话中一样,QB用魔女化的晓美焰的力量创世,并用象征界控制,使其变成了片中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是被困在肉身中的上界能量,在夜晚这能量在梦中回归,破坏QB所创的世界,魔法少女便作为至高神的移涌,以贝贝将其吞噬的方式进行“拯救”。但我们还要注意,创世的魔女晓美焰不同于片中的晓美焰,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晓美焰无法控制那个造制的世界,所以在这个神话体系中晓美焰代表了“索菲亚”。

要说清楚这个“索菲亚”让我们再大致讲述一下瓦仑廷派的神话体系,无法言说的高处存在一个完美的移涌名为“开端之先”或“深渊”,祂同样产出了其他从移涌,构成了神界“普累罗麻”其中最后一位阴性移涌索菲亚,她出于对先父的爱陷入到了“情感(passion)”之中,愚蠢的向前跳跃寻求父的伟大,然而她却做不到这一点,她越陷越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还好巩固一切者“赫洛斯(horos)”阻止了她,使他放弃了这种情感,但这情感到达了普累罗麻之外,产生了低级索菲亚,并创造了物质世界,她在属魂之物中创造了万物之王,即右边属魂之物的父,左边属物之物的工匠,神圣世界外的万象之王——德穆革。普累罗麻为了拯救人与低级索菲亚,同时也为了一种自救,生出了“基督”“圣灵”“耶稣”等移涌以进行完美的拯救。

在这一体系下晓美焰也就与索菲亚相同了,而整个故事的主线则成了圆环之理派出使者贝贝与沙耶香对晓美焰的拯救与限制。但不同的是晓美焰比索菲亚更“叛逆”于圆环之理,她宁愿陷入无尽的深渊,宁愿承认其的不完满,她用痛苦构建其自身,将超越一切绝望与希望的神视之为“无知”的爱贯彻到底。因此神所愿的完美拯救必将是失败的,晓美焰化身焰魔创世,用以拯救的移涌被困在了这个低级世界中,正如片尾沙耶香所说:“我原本确实是更伟大的一部分并与这世界的外部力量相连。”

大他者视角

实际这一视角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上一期该说的也都说的差不多了,总之QB在剧场版中的状态就像法国大革命前期写下“今日无事”的路易十六差不多,这是一位旧秩序的统治者,一位一无所有的主人,一位如同机器一般的盲目无知者……但在这里我还是要论述一下QB失败的必然性,正如片尾QB所说的:“要利用你们人类的感情实在是太危险了啊,这种荒谬的结局,我们是无法控别的。”正是如此,对感情的无知造成了对人类的无知,对人类的无知造成了对世界的无知。海德格尔曾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壶”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但以一种“科学的观物方式”却看不到壶,自然科学受制于其视域而看不到真正的壶。连儿童都能分辨出的东西,科学却看不到,科学不能认识到作为“壶自身”,而只能看到一个“注满液体的空穴”而重要的恰恰不是空穴,而是盛满酒的壶,还才是原初真理。通过这个例子,问题就显而易见了,QB所谓的把握圆环之理只能量痴人说梦,圆环之理也好,人类感情也罢,其作为原初真理都是QB所不能及的。可以说QB对圆环之理的追求是一种康德式的倒错追求。

无论是创世者还是大他者,其最终都失败了,而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行为的相似点,即对人类“身体”的不敬,对完美,对闭合,对圆环之理的向往,只不过QB是蠢人做蠢事,过于无知走问歧途罢了。但规根结底是对人的否定。但晓美焰不同,其代表了人类意志,其是一种爱,是一种对断裂,破碎的接受,直面残缺无疑是做为人类的美德,是凝视深渊,自甘堕落的勇气。

革命者视角

终于谈到晓美焰了,我将这个角色定为革命者,或按剧场版的说法称其为“叛逆者”。虽然有我做为一个左派的主观成份,但总的来说并无差错,而且我并不认为晓美焰在剧场版中有一个成为革命者的过成,革命者应是其的内在属性,在TⅤ版的轮回中就己经行成,剧场版体现的只不过是内在属性的不断显现。

下面,我们便将按时间顺序论述革命的显现:

第一幕:水中倒影


让我们在回到这个场景,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进行论述,即这是一个“镜像阶段”,“镜像阶段”这一概念的典型案例便是弗洛伊德的自恋神话,其取自古希腊少年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怜,最后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镜像阶段”代表着“想象界”,这便暗示了那个世界是晓美焰想像界建构的幻象,但这个世界却是晓美焰心中的“理想自我”,是美好的世界,倘若不是革命者就算明知其为幻象也不会去打破吧,人与其是革命,更愿意自欺其人。

第二幕:与沙耶香的对话

这段对话的重点便是沙耶香对晓美焰的发问:“破坏这样的美好生活,哪怕是虚假的,有必要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对话中其揭露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革命?答案是这是一个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一个后现代的革命!对于其的特点齐泽克的那个著名的关于“叫你去看望祖母的宽容型强权父亲”的笑话便很能说明问题,但我在这并不想对其进行复述,总的来说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革命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过分的压迫造成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不加以掩饰的压迫,而现在却不同了,一种“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幻象,“超市减价”的背后是“交出你的钱”,“拉圾分类”的背后是一种“赎罪卷”以便让你消费更多拉圾,“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赚取更多剩余价值。这便后现代,这便是后革命时代。在这个时代是人们比起革命更想被剥削,即使知道真相却更愿活在幻象。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应如何活着?这便是时代给我们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三幕:Fort/Da


Fort/Da这一幕在作品中出现过多次,Fort/Da游戏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在1920年所写的《超越快感原则》中,描述的是1――2岁的儿童在母亲不在时自己玩的一个游戏,儿童一手执线,一手拿着线轴,不断把线轴扔出去,再用线拉回来,在扔出去时发出Fort的声音,拉回来时发出Da的声音。

用最通俗的方式说明这一行为我们不难看出这游戏是用来缓解母亲不在场的痛苦,所爱之物的缺席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婴儿只能以游戏的方式控制这一在场与缺席。在这部作品中即是对鹿目圆的在场与缺席的重复,晓美焰即是那个婴儿,而鹿目圆则是那个母亲。

但我们还应注意的是拉康对这一“缠线板游戏”的解读,拉康认为Fort/Da是儿童给缺失之物的命名仪式,即“宣告了象征的诞生”,“儿童超越了在场与缺席的现象,进入了象征的界面。”象征界通过破除“理想自我”,从而树立一个“自我理想”来化解痛苦。由此看来,晓美焰要打破美好幻象的要求不能,至少不完全能看作一个革命行为,其更多是由于象征界的形成,由于“父法”的要求不得不打破幻象,而幻象打破后所构建的那个“自我理想”便是圆环之理,这也解答了为什么那时的晓美焰会体现出对圆环之理如此之崇拜。

第四幕:上帝已死!


就在这一刻,一个可怕的声音出现了“上帝已死!”这最早出于尼采口中的四个字所蕴含的是对这世界如此深刻的揭示!其所包含的意义即与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三界理论相似,即:世界是断裂的。理想自我的虚假的。自我理想是不可到达的。上帝已死所告诉我们的正是在人世间回归上帝的不可能,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上帝便已经死了,回归上帝的唯一方式就是 放弃我们的生命,与上帝一同回归死亡。上帝即是圆环之理,而上帝已死即是晓美焰意识到象征界所构建的“自我理想”之不可能。这种情感在晓美焰发现自己是魔女后达到顶峰,晓美焰对自己是魔女的发现,正是对实在界的发现,对深渊的发现。在此一切对圆环之理的爱都变为了软弱无力,自欺欺人之爱,其爱的对象也便只能是做为人的鹿目圆。这种情感在以下三个镜头得己突显:小圆以摆成十字架的形式下落,这是对“上帝已死”的二次强调;


Fort,Fort,Fort……这是一种Da的不可能,即象征界的破灭;

缠线板坠入深渊,这代表着实在界的显现。


第五幕:凝视深渊

现在,一切的真相均已揭露,选择权交到了晓美焰手中,其与QB的照面便开启了她的第一个选择:我应如何活着?是如QB所说的参与其得到圆环之理的大事业中,即使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这只是做一个装睡的人?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将自己放置于深渊之中,受尽无限的黑暗与痛苦只为一个不可达的真理?很明显,晓美焰选择了后者,其对QB的否定不只是因为QB对圆环之理的冒犯,更是因为其不过是通过一些“假知识”而幻想的,永远不可达到的“假真理”,这不过是一种复杂的无知,这种愚蠢之人做的愚蠢之事竟还想把握真理?即然这是不可能的,那又为何要自欺的进行一种不可能之爱?这便是晓美焰的选择,放弃“假知识”承认无知,承认断裂,凝视深渊,变为魔女。

从此我们其实可以总结出一个比上期所说的更有趣的主奴关系:

主人即剧中的QB,享受奴役的果实,通过象征秩序的权力迫使奴隶放弃自己的欲望。而奴隶只有两种选择,是由于对深渊,对死亡的恐惧而选择听从象征秩序,放弃自己的欲望,但同时又通过劳动生产迂回地剥夺主人的胜利,使奴隶成为主人的不可能之“物”来构成一种主奴辨证法,还是其基于对生命,对真理的尊重而自愿朝向深渊,牺牲生命。

第六幕:深渊凝视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是尼采的又一句惊世之言,即当你做出了凝视深渊这一伟大行为后,深渊也必将给你以回应,这种回应便是诺斯替所说的“拯救”,或用精神分析的角度称之为“死亡驱力”。“死亡驱力”是一种自破坏的力量,一种指向自身的原初侵凌性,是一种自杀的冲动,古希腊人称之为“不和”。死亡即是真正的回归真理,是你凝望祂时,祂所发给你的神圣世界的邀请,但作为代价你应当杀死自己。在剧中沙耶香与贝贝便做为了这种回应,其对晓美焰的“拯救”便是“死亡驱力”的体现。

第七幕:向死而生

由此,晓美焰便面临了第二个选择:生还是死?当深渊向你扑来,真理向你敞开你是否接受祂,你若接受,你必将迎来象征界的死亡,你会死去或疯掉,会被人类文明除名。而你若不接受深渊,你将回到尘世,你将失去真理,但你会通过一种“引喻”的方式得到真理的“象”,你将破除那些“假知识”,获得真正的“知识”。在这“上帝已死”的世界上,我们得不到“真理”,但我们可以得到“真理”的直接形式化,即“知识”,我们无法把握“真理”但把握“知识”是我们的责任。而将这“引喻”而来的“知识”进行“转喻”便可获得革命的力量。

晓美焰拒绝了深渊,其将圆环之理的一部分拉出,但是获取一种“引喻”的“形式化”“知识”。这里晓美焰对圆环之理的看法便很有趣了,其正如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对太阳的情感,一方面赞扬其的伟大,另一方面又因深知“上帝已死”,让人们信仰“大地”。这里神便成了一个两面性之物,下面请充许我大量引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原文来说明这个两面性:

(1)太阳或说神的高贵的:“太阳啊,伟大如你,如果没有被你所照耀的人类,你的生命中又怎会有幸福?

“十年了,你每天都在这里冉冉升起,用光和热照耀我的洞穴。如果,我的鹰、我的蛇,以及我自己并不存在,你对自己散发的光明也会感到厌倦。

“我们沐浴着你的光辉,在对博大的期许中祈盼着你每日的升起,并为你送上由衷的祝福。

“我就如一只蜜蜂,因为采集了太多的花蜜,所以厌倦了自己的智慧,只想张开双臂。

“我要馈赠,我要分发,直到尘世中睿智的人们,一次次为自己的愚钝与拙劣感到欣喜;人间的穷苦者,一次次为自己的富有感到欣喜和满足。

“为此,我必须如你一样,在黄昏的时候,沉入海面,降落至无尽的深渊,为那黑暗的渊壁,带去光明与祥和。伟大而充满了内涵的太阳啊!

我要走了,告别你,下山去。我会入尘世,宣讲我的道。

“所以,请祝福我吧。你那一双深情与博爱的眸永远宁静,总是倒映着那夸张却广博的仁爱。“看啊,这只酒杯已经盛满了金子般璀璨的美酒,那一滴滴因为饱满而流溢的酒水,就会化作幸福的日光,不断地向着远方播洒。“做一只空杯,是这只杯子最热切的希望,查拉图斯特拉,也想重新入世,成为那凡俗中的一员。”

(2)因为人自身的断裂,使神与伪神,即本作中的园环之理与QB无异:“不要将信任轻易给予那些妄谈超脱尘世的人,不管他们是有心还是无意,无论他们无知还是全知,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坏种。

他们已经病入膏肓、身中剧毒,他们蔑视生命,他们不断地在释放毒气。他们已经开始被大地厌倦,那就赶走他们吧!”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着鹿目圆,可以说其与晓美焰正相反,其更像是一个“神圣之物”,与阿甘本的“神圣人”相似其是被当权者“置弃”的,是在一个“双重排除”中的,其既被排除在法律之外,也被排除于神法之外。区别是“神圣之物”不必履行作为人的“活下去”的义物,其不对掌控死亡的当权者臣服。在剧中晓美焰变为焰魔之前,QB与晓美焰的关系与之后晓美焰与鹿目圆的关系相似,只不过QB变为了晓美焰,晓美焰变为了鹿目圆,但鹿目圆作为“神圣之物”当其直面深渊时必将选择与晓美焰相反的结果,必将重新死亡,归于一个神圣概念。

现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一个在我前面论述中被忽视的概念“爱”,对于这一概念的讨论我不认同,至少不止于“魔爱着神,神爱着世人”这样的描述。在这个描述中的关键是两种爱,一种是晓美焰对鹿目圆的爱,一种是鹿目圆的博爱。虽然爱并非完全是一种“意识形态”产物,但解释其的“意识形态”仍是必要的,有趣的是在剧中这种解释已经从晓美焰口中说出,即这句对小圆的发问:“比起欲望,你是否更重视秩序?”。即晓美焰的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欲望”,鹿目圆的博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秩序”。但真正的爱绝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更多是一种不可说的感情,是一种“超物质体验”。齐泽克经常会举的一个例子便是法语中对爱的形容,即“坠入爱河”,这一“坠入”便是对爱这一情感完美的表述,而电影中的艺术描写也表现出了这种“坠入”之美。让我们回到鹿目圆的“博爱”,讨论其何以是一种“秩序”,当我们拥有了爱人(我知道你们没有),无论的是否真的爱他,你都必须接受一个禁令,我们不能再像往常那样只顾自己工作或成天与朋友在外面鬼混,我们不再自由了,这便是“秩序”,但“博爱”却比这更加严重,因为对多数人的爱往往是不可能的,只有个体之间的爱才有“坠入”的神圣性,想想当一位独裁者说出“我爱我的人民”时,爱便变成了一种完全的“意识形态”所组成的暴力秩序。而鹿目圆作为神对人的“博爱”却更加特殊,因为在这里问题并不出在博爱者,神的博爱是超出“意识形态”的。而出在被爱之人。对于人类来说神的爱是可怕的,因为我们无力回应神的爱,我们只能将其倒错,将其歪曲,将其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正是因为神的爱,我们活着是痛苦的。总而言之,我们人即没有博爱他人的能力,也没有被博爱的勇气。让我们再说说晓美焰的爱,讨论其何以是一种“欲望”。首先“欲望”作为“意识形态”其只是一种愉快,一种动物式的体验。但这也不是晓美焰的爱,晓美焰的爱是人的“欲望”。我们通俗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欲望”证明了人与动物的无异,实则不然,正是因为“欲望”人才得以与动物区分,人的“欲望”是“超物质体验”的,是“坠入”的,是“爱”的。我们可以说作品之所以描绘晓美焰与鹿目圆之间的“同性之恋”就是为了突出其“坠入”的神圣,因为“同性之爱”本身就有一种去动物化的“禁欲主义”,如果我们看过一些古代神话,我们便会发现神话中描述天神或半神时经常会描述其之间的“同性之恋”,此如我们较为熟之的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故事。也许晓美焰与鹿目圆某种成度上便是这一古老神话的现代性描述。

好了,让我们放下爱这一玄而又玄之“物”,回归对“革命”的论述,在剧中QB的下场是令人在意的,至少通过晓美焰的描述QB并没有被立刻杀死,QB的作用是什么?其是一个受折磨者。我们何以革命?人类何以进步?正是大他者间的斗争,旧的大他者QB被新的大他者晓美焰所折磨,而正是在这种折磨中真理的“象”得以出现,革命得以展开,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伟大意义……


总而言之,在这个论述体系下最后我们发现在拯救者看来大他者与革命者无异,大他者看来革命者与拯救者无异,革命者看来拯救者与大他者无异……熟正意恶,熟对熟错,熟真熟假?未来又将如何?正如片尾魔女文所写的那句“谁在作梦?”


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的相关影评

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
森七七 •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