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谢尔顿 第一季

评分:
6.0 还行

原名:Young Sheldon又名:少年谢尔顿 / 少年谢耳朵 / 谢尔顿 / 小小谢尔顿 / Sheldon

分类:喜剧 /  美国  2017 

简介:

更新时间:2020-06-25

小谢尔顿 第一季影评:《少年谢尔顿》:那些未来可期的孩子是如何成长的?


(欢迎关注“粉面书生”公众号,一起感受美妙世界)

由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衍生而出的《少年谢尔顿》(《Young Sheldon》)用单镜头推进的方式记录了天才谢尔顿的少年居家生活,讲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谢尔顿与家人的相处日常。

根据《生活大爆炸》的定位,15岁的谢尔顿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BS(理学学士),MS(理学硕士),MA(文学硕士)和 SCD(理学博士),并最终成为一名物理科学家。

而本剧则由九岁少年谢尔顿进入高中就读开篇。谢尔顿的成长困惑,孪生姐姐的调皮古怪,青春期哥哥的叛逆不羁,平凡而温情的父母,以及年过花甲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骑绝尘的姥姥,让这个普通家庭有血有肉,极具生活真实性。

情景喜剧的拍摄方式,让整部剧轻松诙谐,爆笑之后,却又引人深思:面对一个兼具极高天赋与问题不断的少年儿童,平凡的家庭是如何接纳并促成其成长为日后的物理天才?亲子相处与原生家庭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才能教育出那些未来可期的少年?


言传身教,启迪成长

剧中,刚入高中的谢尔顿,九岁的小年纪并不能完全理解青春期高中生的成长和学习,严格遵循“规则”的他,在开学第一天,就惹毛了班里的同学。

得罪完同学以后,谢尔顿严谨且死板的规则理论又让他挑出了老师的“毛病”。

愤懑的老师簇拥在校长办公室,一致强烈要求家长到校领走这个“认死理”的问题儿童,即便他有着高达187的智商。

面对校长、老师的指控,在同一间学校任职体育老师的父亲,一边替谢尔顿解释道歉,一边允诺着下不为例。

“可他们违反了仪容准则”偏执的少年,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能被遵守。

尽管儿子闯下了祸端,但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愤怒或者责备,甚至没有居高临下的要求。

“我给你讲个故事。”父亲乔治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因为指出别人的问题而被炒了鱿鱼的经历。

故事讲完,少年却还沉浸在代表正义的规则未被广泛遵守而带来的沮丧中。或许,在少年的世界里,正义一定不能被打败,但他们并不知道,正义的实现形式会有很多。

“你被炒了你难过吗?”小谢尔顿呆萌的问着父亲,言语里不乏同情。

“没有,主要是生气,也许有点伤心。”没有拿出长辈的做派,父亲只是平静的和孩子分享着自己的曾经,力图用一种故事来化解一次对于世界的误解。

类似的一幕还出现在一次家庭晚餐上。

谢尔顿为偿还修理冰箱的钱,开始打工卖报纸,每天起早贪黑,然而却只获得很少的报酬,于是,忍不住一顿埋怨。

听到儿子的牢骚抱怨,父亲没有急于去安慰,也没有顺势大讲人生道理,只是娓娓道来自己的这一天—被校长训斥、被家长臭骂、劝架负伤……负能量背后的丧却引出了另一段话“所以我理解你经历的事情,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不会回到家里拿你撒气。”

父亲的教育在不懂人情世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所以一直到今天,不管我经历多么糟糕的事情,我都不会拿我的任何朋友或爱人撒气”,言传身教,带来的是更加深刻的启迪。

你要求别人怎么样,自己先必须做到那样,身教的效果比言传更为快捷高效,严于律己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尊重个性,捍卫成长

天才的另一面往往伴随着孤僻,个性独立,少年谢尔顿是否享受了天才带来的荣耀无从得知,但特立独行带来的非议却时刻存在,其中不乏来自哥哥与姐姐的不解,好在这种不解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亲情。

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成为家里唯一一个不做餐前祷告的人,甚至于,在祷告的最后环节,大家手拉手喊出一声“阿门”,因为拒绝身体接触,小男孩固执的戴着手套和大家牵手。

入学第一天,他偏执的要戴上领结,尽管母亲玛丽反复跟他说,其实大家都不会戴领结,哪怕是在步入校园时亲眼目睹了别的同学没有戴领结,小男孩还是倔强的打着领结。

诸如此种的特立个性表现,剧中数不胜数。以至于一向温和的父亲都难免颇有微词。

“随他去。”母亲玛丽的言语里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与迁就。

“如果我不信你的宗教,你会生气吗?”小男孩耿耿于怀自己的科学信仰与父母的宗教信仰冲突。

“当然不会。”简短直接的回答,是包容,更是尊重。

生命自脱离母胎时,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它理应有独立的思维、自我的选择。尊重个体,而不是基于亲子地位的差异强制的去干涉,往往会带给个体更好的生活体验,也会让个体充分体验到成长带来的愉悦。

当面对校长将小男孩带回家转校的要求时,父母以绝对的捍卫者形象拒绝了这样做。

“他应当受到应有的教育”。

当面对教堂里教徒对小男孩的不解的指责“他是有什么毛病吗?”,母亲用一种愤怒回怼“你才有毛病”。

见过了母亲坚决的捍卫,小男孩心里感叹着“我的妈妈就像是我的基督教卫士。”安全感与幸福感溢于言表。

生活中,更多的父母习惯了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做,什么要争取,什么不能放弃。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灌输着他们认为绝对真理的道理,却往往忽视了作为受众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不需要长篇大论的人生大道理,不需要强势的操作指令,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对个体的尊重,对独立生命的尊重,即便他们格格不入,但他们仍然值得有他们自己的成长和生活。

而,作为父母,更理智的做法,是去坚决的捍卫这种个性,去让孩子们以自己的个性为荣,而不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容就心生自卑。

当然,所有的尊重与捍卫,也应基于最基本的公序良俗。除了原则,一切皆应是自由,都值得被捍卫。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生命本就各有不同,生活也因各不相同而精彩纷呈。

这个世界没有一条统一的原则来规定人生的道路,作为父母,更应尊重个体,用捍卫来给予生命尊重与保护。


平等对待,陪伴成长

陪伴的极致是什么?是在原则框架之内,能力范围之限,愿意去陪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物理课上,学校请来了NASA专家来为高中生们分享宇宙探测知识。当听到专家说火箭助推器完成助推任务后落入大海时,小谢尔顿提出回收火箭助推器,可以节约一大笔费用。对此,专家未置可否,草草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小男孩怒从中来,下定决心要找出解决方案,以回击专家傲慢的态度,于是,谢尔顿翻阅相关资料,无数次演算,功夫不负,最终推算出火箭回收的可能性。他将分析材料寄往NASA,满心期待的等着只字片言的回复,然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谢尔顿的期望开始沦落为失望,就再快要绝望,父亲乔治决定驱车五小时奔赴NASA儿子争取一个直接和专家见面的机会!

陪伴就是无论你想做什么,你需要的时候,我都会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父母凤毛麟角,更多的父母会选择在条件无法成就时,将他们的孩子独自撇到追逐梦想的路上,又或者会直接告诉他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梦趁早醒过来更好,尽管,这种言辞并无恶意,但,往往却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

因为谢尔顿对火箭的着迷,父亲决定开车带着小谢尔顿去很远的地方看航天飞机发射。

这看上去像是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笑话。

在中国传统理论里,多数父母甚至会问,孩子不现实,父母也疯了吗?

在他们的印象里,父母就应该担负起斩断不切实际的梦的责任。他们不会知道,他们所谓的用心良苦只会适得其反。

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大雨迫使火箭发射被取消。站在窗前的小谢尔顿伤心写满了脸颊。

父亲为了减缓儿子的失落,故意装傻问小谢尔顿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这一招很灵验,小谢尔顿马上从失落中找回了知识带来的自信感。

开车回家的路上小谢尔顿有一段让人泪目的旁白是这样的“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旅行,长大后我明白了爸爸只是为了不让我伤心故意装傻。”

真正的陪伴是什么?是将对方置于平等的位置,去聆听对方的声音,去感受对方的情绪,用同理心去交换,用同情心去温暖。陪伴不需要过来人式的教导,是,我需要时你永远都在的安全感,是家人,也是朋友。


谢尔顿是幸运的,有接纳他的朋友,有尊重他的父母,有捍卫他的勇士,有陪伴他的关心,即便他也有着问题儿童的偏执、冥顽不灵,不近人情。

得益于家庭的教育,那个偏执的问题少年在成长也在改变,他会为了陪妈妈而去参加教堂礼拜,会为了爸爸而战胜身体碰触的恐惧,脱下手套握手,会为了哥哥而热情享受兄弟情义,会为了孪生妹妹而费尽周折回家守护,这些成长的改变最终促成了物理天才的出现。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风云人物,但,每个孩子都自有天赋,各具特色,作为第一任老师,父母更应关注孩子个体本身,以对等的姿态,给予生命尊重,赋予共情与理解,用爱与关怀去呵护成长,如此,少年未来可期!


文字:粉面书生(公众号同,欢迎关注)

图片:网络(侵删)


小谢尔顿 第一季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