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陌生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Gadjo dilo又名:Crazy Foreigner

分类:剧情 / 喜剧 / 爱情 / 音乐 /  法国   1997 

简介: 專門研究種族音樂的法國浪人,因為一盒錄音上的一把獨特歌聲,來到羅馬尼亞一條吉蔔塞

更新时间:2010-10-13

只爱陌生人影评:不如跳舞,不如流浪

如果说伊朗电影的异军突起,是试图建立阿拉伯世界独特的影像秩序;那么回望欧洲,罗马尼亚电影则清晰地在欧洲电影版图上画出了自己的坐标:别忘了,还有另一个欧洲。

说起罗马尼亚,说起中欧,能让你想到什么呢?贫穷落后、小国寡民、听不懂的小语种、独特的风俗习惯……更多的恐怕是未知和神秘。21世纪初叶的中欧,仿佛是过期的沙丁鱼罐头,突然撬开铁幕,冒出一股怪味——一股诱人的怪味。

《吉普赛三部曲》是罗马尼亚导演东尼·加列夫的代表作——没错,加列夫是位有吉普赛血统的作家导演。很难想像没有这独特的血脉传承,怎能反应如此真实的吉普赛民族面貌。三部曲的前两部是Latcho Drom和Mundo(其中Latcho Drom曾获得1994年嘎纳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只爱陌生人》(Gadjo Dilo)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最好的一部。

吉普赛人?水晶球、大篷车、女巫和占星术?对这个民族的误读,简直他们的流浪之路一样漫长。作为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中国人,我们的文明模式似乎从来倾向于“根深蒂固”,罕有“流浪”的基因。要理解流浪者的心迹或许不那么容易。所以,不可错过。

影片开始的时候,男主人公史蒂芬尼(Stephane)在路上前行。冰天雪地,饥肠辘辘,鞋子上裂开一条口子。他嘟嘟囔囔地骂到:“他妈的,我恨赶路。”别信他,他在撒谎。流浪是他的名字。这个巴黎人不远万里,来到罗马尼亚乡下,只为寻找父亲留下的一盘磁带中迷人的歌声。

他在路上看见衣着鲜艳的吉普赛女人们坐在马车上,好奇地看着马车后的异乡人,唱起下流的民歌小调。他第一次看到了她——后来才知道,这个能歌善舞的寡妇叫萨碧娜。

夜幕降临,投宿无门。旅馆门口,他结识了醉醺醺的吉普赛老头伊斯度(Izidor),并在一瓶伏特加的作用下跟着老头稀里糊涂地坐马车来到了一个吉卜赛村子。

陌生人来到吉普赛村子自然引起了轰动,村民提出各种古怪理由要赶走流浪者。在伊斯度的力劝下,史蒂芬尼留了下来。

虽然语言不通,但史蒂芬尼了解到伊斯度的儿子被关进了监狱,老人因此苦闷异常。他殷勤地招待着斯蒂芬尼,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而斯蒂芬尼也被独特的吉普赛文化所吸引,开始融入吉普赛人的生活……

在村子附近罗马尼亚人的小酒馆里,伊斯度自豪地向酒馆里的熟客们介绍自己的巴黎朋友,史蒂芬尼是他的贵客,他的朋友,于是整个巴黎也成了老头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在法国,”他说,“有吉普赛人(自称“Roma”)医生、工程师、律师,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大轿车、他们说吉普赛语,要命,人人都说吉普赛语。在法国,他们热爱吉普赛人。”

周围一片笑声。一个罗马尼亚人酒客问道:“既然法国人这么爱你们吉普赛人,那你们怎么不离开我们国家,住到那里去?”

老伊斯度说:“我们会的。”

这个有趣的段落点出了吉普赛人的民族烙印:流浪,永远地流浪,宿命地流浪,向着不存在的乌托邦。在各个国家和地域间辗转,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当地人只是同住却不可融和;当地人也永远视他们为外族。和犹太人不同的是,上帝没有应许他们“蜜与奶之乡”,他们没有犹太民族那样深刻的国恨家仇和强烈的建国愿望。他们要的只是快乐地生活,自由地存在,甚至寄托他们最美好理想的地方都可以信口开河。在今日世界版图中,吉普赛人依然是一支源远流长的游民部落,不可不谓奇迹。

吉普赛人的能歌善舞举世闻名。伊斯度正是远近闻名的最好的吉普赛小提琴手。罗马尼亚富翁开着大奔,戴着粗俗的金链金条来到村子里,请他们参加婚礼的演出。于是史蒂芬尼也跟了去。婚礼上,史蒂芬尼发现了被村民瞧不起的“骚货”萨碧娜的另一面。她是个出色的吉普赛舞娘,在吉普赛小提琴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勾魂摄魄。婚宴上他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还得到了苦苦追寻的歌者的线索,一行人赶往另一处吉普赛名歌手的住处,寻找线索。

等他们赶到时,名歌手已经去世。于是婚礼的狂欢气氛瞬间转化:一场吉普赛葬礼开始了。吉普赛歌手拉着手风琴,边流泪边唱歌;老伊斯度在墓地上洒酒,边流泪边跳舞。这就是吉普赛人,美酒是最好的陪葬,歌声和舞步就是对死者最好的哀悼。

接下来的叙事较上半部更加散乱。不知是为了营造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刻意为之,还是功力如此。不过此时,观众应该已经习惯了这种“吉普赛式叙事”,随着细节和片断的不断叠加,吉普赛人的气息会慢慢在你脑中弥漫开来——独特的吉普赛小提琴一响起,任何文字和镜头都要凋谢。而正是全片最成功、最迷人的部分:用吉普赛人的方式展示吉普赛人。

如一开始铺陈的,史蒂芬尼和萨碧娜因为对音乐共同的挚爱互相走近。他们一起去各个吉普赛村子收集民歌素材。曾和丈夫在比利时跳舞挣钱的萨碧娜初通法语,充当史蒂芬尼的向导和翻译。他们整理着歌词和故事,录下一盒盒磁带——追寻一个声音成了记录许多声音。
老伊斯度被关进监狱的儿子被放出来了。眼看就要行鱼水之欢的萨碧娜冲出帐篷,和全村人一起跑去迎接重获自由的村人。自由比爱欲更重要。

然而,对吉普赛人来说,喜悦总是来去匆匆。小伊斯度在被释放后,到罗马尼亚人的小酒馆去寻仇,冲动之下飞出一个酒瓶砸死了一个罗马尼亚人。这顿时惹火了当地人。气势汹汹的罗马尼亚人手持棍棒,冲进吉普赛人的小村子,打碎玻璃、放火焚烧。

等到在河边野合、赤身裸体在林中追逐嬉戏的史蒂芬尼和萨碧娜回到村子时,所有的村民都已经逃走。房舍全部被摧毁、放火。刚刚重获自由的小伊斯度则被活活烧死在村子的仓库里。而老伊斯度和村子里的乐队、舞娘在灾难来临之前又去另一家罗马尼亚人那里演出了。两人把噩耗告诉了正为客人演出的老伊斯度。

如果用传统的标准衡量,这部片子在电影修辞上极为粗糙,特别是后半部分。比如:男女主人公裸体在森林中奔跑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但很快就切换到其他镜头去,没有丝毫渲染。若是典型的“欧洲文艺片”,则必然要音乐一起,镜头一摇,拉出远景,做一番诗意化处理——吉普赛的诗句不要语法,快乐和悲伤形影不离,切换迅速,没有什么值得特书一笔,仅此而已。不苛求的话,不妨把这种混乱也当作一种独特的美感,当作影片整体所展现的吉普赛精神的一部分。

影片的结尾是半场“葬礼”。史蒂芬尼带着萨碧娜,开车离开了被毁的村子。半途,他突然停下车,把他收集的所有磁带全部砸烂,埋进路边土坑,然后摹仿着吉普赛人的葬礼,洒酒、跳舞、歌唱。萨碧娜从车窗里看着他,微笑起来。经过约90分钟的散乱叙事轰炸,这个结尾倒是异常清晰:史蒂芬尼“顿悟”了。他真正理解了吉普赛人的生活,也真正明白了父亲在追寻什么、自己在追寻什么。去收集民歌、录制磁带,其实是把吉普赛民族当成了精神“客体”——而他的灵魂早已和吉普赛人一样,在流浪中获得了永生。不要试图用磁带去记录生活、捕捉情感;和车上的吉普赛女人上路——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生活方式呢?

于是,“埋葬磁带”成了一场“得意忘筌”的庆祝仪式——葬礼,却是一场新生的独立宣言。

纵观全片,《只爱陌生人》具备一切“小国电影”的要素:简单的故事、散文化的结构、纪录片式的镜头、全部非职业演员、多处剪辑无视“行规”,颇为“业余”。从情感的起伏看:一场婚礼、一场半葬礼、一次暴行、无数次歌舞和欢笑……无怪乎影片英文名翻译为The Crazy Stranger(疯狂的陌生人),恐怕在西方主流观众的心目中,吉普赛人也多少意味着这样一个文化上的“疯狂的陌生人”。

加列夫的电影书写是如此特别,以至于将之划归为罗马尼亚电影实际上有些牵强。哪怕和大师级人物吕西安·平特莱所代表的“后罗马尼亚电影”摆放在一起也显得格格不入。吉普赛就是吉普赛,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舞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爱陌生人》所代表的“吉普赛三部曲”是一场银幕上的民族美学独立。纵然这种美还不甚完整,纵然影片的散乱风格有损其叙事能力。尤其是结尾处男主人的顿悟难免把全片的主旨引向了“个人经验主义”的小胡同,没有能更深地触摸到吉普赛民族的心灵实质。但加列夫在此片中的独立精神却已属难能可贵。题材如此特别(狭窄?),却不贴标签、不取媚于国际电影节“话语圈”、绝无一丝半点“民俗文化猎奇”的异味,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每年各大欧洲电影节上某些沽名钓誉的“艺术电影”汗颜了。

“美即是真,真即美”是个老标语,但在电影里去实践的不多。“摄影机从不撒谎,”没有说错,但别忘了伊文斯还有下半句:“但它能成为表现伪真的工具”。《只爱陌生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对吉普赛民族的素描。其“真”足矣,则其“美”自从中来。虽然描述着全然陌生的生活状态,但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没有人会拒绝其中洋溢的美好。这才是真实的吉普赛生活:不如跳舞,不如流浪——因为苦难,和那苦难中盛开的欢乐。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btutv/miuwa/xink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