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本片之前,让·维果拍摄了三部短片:《尼斯印象》(À propos de Nice,1930)和《游泳冠军塔里斯》(Taris, roi de l'eau,1931)均为纪录片,《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 Jeunes diables au collège,1933)是著名的剧情片,以儿童视角展现了一场寄宿学校的儿童“造反”事件,片中对叛逆青春的描绘直接影响了法国“新浪潮”大师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之后也有不少青春片向其致敬,如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的银幕处女作《小煤炭商》(1970)中的扯棉絮场景。
《亚特兰大号》的风格归属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影片采用实景拍摄,根据实拍时的各种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电影制作过程,对白也十分口语化,你几乎找不到那种刻意而工于设计的台词。但这种写实没有让影片走向描写和渲染下层工人阶级贫穷与苦难的套路,没有苦大仇深和怨念四溢,取而代之的是对浪漫爱情的真切描画。维果“对真相不感兴趣,对体验和实验感兴趣”(引用并翻译自蓝光评论音轨,下同),他自陈:“剧本只是个背景,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巴黎周边的运河、展现水上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与演员们一起工作。” 影片具有某种纪录片的特性,但并非说教性和纯客观表现式的,内容也与“讲述一个绝对真实可信的故事”无关。正如戈达尔所说,“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让-吕克·戈达尔,1985:181—182),影片是一个虚构的浪漫故事,但却具有一种真实的触感,一种独属于生活的诗意,一种向真实的敞开(open to the real, acceptive to the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