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离

评分:
6.0 还行

原名: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名:大千世界

分类:剧情 / 喜剧 / 悬疑 /  美国  1993 

简介: An affluent New York couple finds their

更新时间:2006-12-31

六度分离影评:关于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六个片断

1 我是谁?

我是谁?

现在大约只剩下业余哲学家们还在探讨这个问题了。不是因为它不再有足够的理由和魅力引发人们的思考,而是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学院派的能力。讨论它所需要的雄心壮志,只能由一知半解的诗人、小说家、剧作者、导演、评论家等等一切似是而非的人物来提供。

那么在上帝的笑声中,我们不妨试着思考。

paul在纽约的灯红酒绿之外游荡—直到一个富家子弟的通讯簿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门后的世界有丝绸的睡衣,有亮晶晶的银餐具,还有单数年份更香醇的葡萄酒。于是门后的世界里有了一个叫paul的年轻人:聪明、优雅、哈佛学子、新英格兰口音、做得一手好菜;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家世,明星般的气质。

可门外还有另一个paul。他身无分文,露宿街头;没有亲人,也没有工作。他以诈骗为生,更要命的—他还是个gay.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paul? 他究竟是谁?

或许按佛洛伊德的说法,paul是个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迷失的人物,被欲望所驱使,在社会中迷失;又或许按萨特的说法,paul只是一个存在,他的本质证明了白人的上流社会中,一个黑的“他人”就是地狱。可这一切都离题太远。

还是马克思一针见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只是一张大网上的一个结,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取决于周围结点的函数。你就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你的邻居,你的客户;你就是你住的房子,你穿的衣服,你开的车。一言以蔽之,you are what you eat. Ouisa, Flan, Kitty, Larkin, Dr. Fine, 婚礼上的宾客,画廊里的主顾,演戏的还有看戏的,所有人都身陷网中,一生一世,不得解脱。

可paul却谁也不是。他只是个没有名字的流浪汉,Trent在门廊里发现了他,就好像Thomas关于Teresa的想象—一个婴儿在摇篮里顺水飘来。Paul突兀的出现,如同天外飞仙的一剑,惊鸿一瞥,就已经艳才惊世。他游离在网外,就好像一个离奇的梦境—荒诞而又真实,有一切直指内心的力量—醒来时怅然若失。庄生晓梦迷蝴蝶,paul的梦境,我们还在其中。



2。chaos Vs. control

chaos。 control。 chaos。control。chaos。control。

由于改编的原因,无论是叙事时用大量的围观者来代替剧场观众,还是大量使用长篇独白莱刻画人物,电影的风格带着舞台剧深深的烙印。然而最突出的一点,是道具运用中暗含的大量象征和隐喻。例如ouisa和flan家那幅kandisky的双面画。

kandinsky把画布的两面画上了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平衡冷静的结构,狂野热情的色彩。把画框一次次翻转,世界的两面交替呈现,从混乱变为秩序,又从秩序变为混乱。

paul有两面。一面是名流子弟,一面是流浪孤儿。一面指责ouisa和flan的朋友“too eager to please”,一面 too eager to please ouisa 和flan。一面推崇精神的快乐,一面拥抱肉体的欢愉。一面对霍尔顿荒诞的处境做精神分析,一面对自己矛盾的内心手足无措。一面自信,一面害羞。一面深沉,一面冲动。一面天真,一面邪恶。一面虚伪,一面真诚。

ouisa有两面。一面肤浅,另一面深刻。一面麻木,另一面敏锐。一面冷漠,另一面热情。一面追求安全,另一面渴望自由。

flan也有两面。一面优雅,体贴,政治正确;另一面粗鲁,紧张,贪得无厌。

每一个故事都有两面。一面是秩序,一面是混乱。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斯廷大教堂穹顶画着上帝和亚当指尖相触,是服从,是秩序;ouisa打了上帝的手一下,是背叛,是混乱。

在一对青年恋人之间,Elizabeth精打细算理智的理财,是克制,是秩序;Rick偷偷取钱和paul去享乐,是狂欢,是混乱。

医生在治病救人,是秩序;医生的儿子在吸毒滥交,是混乱。

ouisa和flan的客人谈到南非,种族隔离是秩序,而反抗斗争是混乱。

paul是色彩,而ouisa和flan是结构。

paul是混乱,而ouisa和flan是秩序。

paul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世界从混乱变为秩序;而ouisa最后和flan的决裂,秩序又变为混乱。

chaos Vs. control,好像太极的双鱼,同出而异名,把一切卷进漩涡。而这幅kandinsky站在这一切的中间,像一面镜子把世界劈成两半。它是秩序与混乱之间的一片奇异的所在,我们同时品尝在镜子两侧的奇特体验,接受太阳神和酒神的双重祝福。

可惜,kandinsky没画过这幅画。



3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和a bottle of beer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说法来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的一个假设: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联系,并且他们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无论是美国总统与威尼斯的船夫,或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与爱斯基摩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著名的“小世界假设”。

从2001年秋天开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Duncan Watts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利用Email进行“小世界假设”的连锁信实验。在1年多时间里,总共有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一封邮件平均被转发6次,即可回到接收者那里。

虽然这只是一个研究网络组织结构的中性的理论,但它的玄妙显然打动了编剧John Guare。他借之Ouisa口发了一通感慨,大意是:任何人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一个人无法对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扭过头去。只要找到冥冥中的联系,孤岛就不再是孤岛,而是大陆的一部分。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可惜Ouisa,或者说Guare,错的厉害。

正如电影中所描写的,人和人之间,除了网络,还有圈子。一个圈子听交响乐,一个圈子弹吉他。一个圈子打领结,一个圈子穿牛仔。一个圈子在教堂举行婚礼,一个圈子未婚同居。两个圈子没有交集,他们甚至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英语。同一瓶啤酒,一个圈子说“a bottle of beer”, 另一个圈子则说“a boddle’v beer”。

其实所谓小世界,也只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理论上说,小子和G.W.Bush大约是能扯上干系。小子在德州上学,自然认识导师,导师认识系主任,系主任认识校长,校长认识州教育长,教育长认识州长,而德州州长自然和前任熟得不能再熟。然而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总统先生未必屑于一顾;反之亦然。至于Watts的实验,没有email的人,也就自然而然的站在圈外了。

圈子之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们可以互相投以艳羡、怜悯、或者麻木的目光;然而即使近到了只有0.01公分,强要从一个圈子跳进另一个,只会在玻璃墙上碰得头破血流。好比超弦理论中平行的世界,一旦相撞,就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于连,Paul, Ouisa那个想去阿富汗的女儿,莫不如此。

其实连编剧也没有逃脱被圈子罩住的命运。对a bottle of beer纠缠不休,无非是野人献曝;因为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里早就指出:上层的圈子不喝啤酒。



4. Ouisa的摩西
从一开始,西方文学就有两个永恒的主题—探索和回归。探索未来,征服未知,追求理想;回归传统,守护家园,审视内心。

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主题是前者,希腊的英雄们扬帆跨海,为了征服一片陌生的土地,把未知的命运放在宙斯的天平上较量轻重。“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前进”,海伦正是理想的象征。而奥德赛的的主题则是后者,奥德修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回家的旅程,也是一次向内心深处的回归。拒绝女妖诱惑的歌声,打破独眼巨人的牢笼,奥德修斯在回家的路上,义无反顾。

至于亚瑟王和圆桌武士的传说,更进一步,两个主题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绝妙的隐喻—只有最纯洁的帕斯卡尔才能找到圣杯。从此,伟大的作品往往会同时包含这两个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主题。卡夫卡笔下地洞中的生物,总是被两种自相矛盾的念头折磨,一面想探头看看外面的世界,一面又害怕破坏了家的隐蔽;一面满足于地洞的舒适安逸,一面又疑心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未知的敌人正虎视眈眈。昆德拉笔下的Thomas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艳遇,试图找出每一个性爱伙伴细小动作背后的差异和意义;同时,他又只能在Teresa的身旁才能安然入睡,只能在生活单调的乡下得到精神的平静。在托尔金的中土大陆,frodo才向未知的魔山进发,就已经开始想念故乡了,而回到故乡后弥合心灵创伤的方法,又恰恰是回忆那一段征程。

毫无疑问,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不外此例。paul也在不停的探索,探索一种精神的光辉;他也渴望回归,回归家庭的温暖怀抱。

paul不停的追求理想。他希望亲眼去看一看西斯廷的天顶,看一看上帝如何分开黑暗和光明,如何赋予亚当生命和力量。paul虚构的父亲sideny poitier,在他眼中象天父一般慈祥而威严,让高贵者懂得谦卑,又让卑贱者鼓起勇气。这也是paul的理想之光。

paul的追求在行动上,体现为对行骗对象的态度。他几乎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受到他欺骗的人们。他的眼里,人们愚蠢,自大,爱慕虚荣,急切地想要互相取悦。paul象一个喋喋不休的布道者,来到人们中间;又象游戏风尘的仙人,一面戏弄迷惑和欺骗,一面又传授内心的真实,指明救赎的道路。

但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的不仅仅是神和人,也是父与子之间的爱。paul对家庭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一旦遇到了ouisa和flan—他梦想的家庭—所有的理想都被paul抛到了脑后。他急切,绝望,使尽一身的解数,只为了取悦ouisa和flan,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借一点心灵的温暖。一个谎言破灭,就再编织另一个,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根又一根的划着火柴。虚假的安慰让paul上瘾,一步一步的腐蚀他的心灵,不死不休。

他开始宣称自己是flan的儿子,真实的flan取代了虚无飘渺的sideny poitier,成为父亲的形象。paul对flan有一种敬佩,希望能向flan学习鉴赏的眼光和生意的手腕;paul对flan又有一种崇拜,他因为帮了flan的忙而欣欢雀跃。paul对flan更多的是一种爱恋。由于是gay的原因,他适用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面—杀母嫁父。事实上,当ouisa指出paul不是sideny poitier的儿子并追问他的姓名时,paul改口称自己为paul poitier-kitteridge—正和美国妇女出嫁后改随夫姓一模一样。

也正因为如此,ouisa出于女性的本能—母亲式的怜爱和情敌式的嫉妒—和paul产生了最大的共鸣。不仅如此。paul还是Ouisa的导师,paul的探索,启发了ouisa。paul循循善诱,让ouisa睁开了双眼,看见了kandinsky的两面;让她放飞了想象,思考生活的色彩和结构。paul象一个先知,四处散布一种预言。信则灵,只有愿意审视自己内心的人,才能体味个中的真意。正因为如此,对于ouisa,paul是先知;对于flan,paul是疯子。

paul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追得上他的理想。paul是一个成功者,他指引Ouisa看见了一片流奶与蜜之地。他不是帕斯卡尔,他是ouisa的摩西。



5. Will Smith 的吻
以前只看过Will Smith演的动作片,men in black, enemy of the state, wild wild west 之类,再有就是臭名昭著的Independence day。不过是中规中距,换了谁都行的角色,于是也从来没在意过他的演技。Ali前年出了,听说不错,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我却一直没机会看过。直到看了这部片子,他的演技才让我眼前一亮。

别的不提,单是Paul 和Trent 间的一吻,那种innocent的眼神,实在让人惊艳。

然而生活中的will,据说是一个坚定的异性恋者。

还是那个古老的问题,演自己还是演别人?

狄德洛认为演员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才能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角色的感情和演员的内心感受无关,只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和表情。这种说法为钱钟书所赞同,他还指出中国俗谚早已有“先学无情后学戏”的说法。

钱钟书固然渊博,却也难免挂一漏万,他忘了还有另一句—“不疯魔,不成活”。如果不把自己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角色的一悲一喜,设计出来的动作往往是生硬而虚假的。Caine所著《电影表演》一书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蹩脚的)演员演一个醉汉盘着腿走路,说话含混不清,可一个真正的醉汉总是想法走直了,而且说话清楚....醉汉总是要努力地要控制住自己。”

事实上,杰出的演员往往用一生的时间来揣摩他的角色。Robert de Niro对黑帮或警察一类角色驾轻就熟,是因为他在纽约的小意大利长大,看惯了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物,也能充分体会他们的爱和怕,或者说de Niro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的做出来的。”也正因为此,de Niro近年演的一些喜剧角色,虽然演技依旧,却缺乏打动人的闪光,照本念经而已。

戏如人生,演戏就是做人。演员在塑造角色的同时,角色也在潜移默化的改造演员,成为演员的一部分。

想起一个故事。《甲午风云》里王秋颖演李鸿章,李默然演邓世昌。多年后王重病弥留,李前往探望,却被拦在门口。争执间,病房里王秋颖忽然喝问:“谁在二堂喧哗?”

李默然分开众人,应声而入,做了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道:“回大人,是彪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Paul 和Trent接吻的一刻,will smith就是一个“同志”。




6.一个真实的故事

片尾说剧本源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google了一番,才发现真实的故事比剧本还要离奇曲折。

1983年 一个黑人青年,David Hampton, 因冒充Sidney Poitier 的儿子和哈佛学生在曼哈顿上流社会中行骗而被捕。哥大新闻学院院长—John Guare 的朋友—正是受骗者之一。

1989年 Guare 重新读到他为Hampton一事收集的剪报,开始写作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的剧本。

1990年 该剧在林肯中心上演,大获成功。

1991年 Hampton 得知了该剧。他开始公开指责Guare“偷窃了他的故事”,并要求后者赔偿100,000美元。 Guare 则反诉Hampton骚扰。

1993年 旷日持久的官司落幕,Hampton败诉。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被改编成电影。

2003年 Hampton 因艾滋病去世。

Paul(Hampton)的故事,在Guare笔下通过Ouisa和Flan之口娓娓道来,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嵌套结构。而Paul和Hampton之间,隔了两重转述,又具备了足够的间离效果。正如影片中医生一直强调的:“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story”, 如果我是法官,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大概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正面的理解当然是:艺术的想象高于生活。如果没有Guare的想入非非,Hampton或是芸芸众生如你我,只是生活在存在的表面。柴米油盐,吃喝拉撒。hampton或是你我,生活在一片荒原,需要一道想象的闪电,劈开铁灰的天,带来倾盆大雨和精神的光辉。想象又是一双有翅膀的飞靴,有了它,柏修斯才能制服梅杜莎,逃开那把一切化为石头的目光。只有想象,才能让人直面真实的内心;只有想象,才能让人获得力量;只有想象,才能让人抵挡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锤骟”。

如果从反面去理解:艺术想象是虚伪的生活。Hampton少不了street-smart, 但多半编不出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长篇大论—有这工夫,不如来中国的大学当博导—反正连写武侠的都能教历史。想象如果是一双翅膀,难保是不是蜡做的,太阳一晒,就把我们重重的摔回地面。画饼不能充饥,隔靴也无法搔痒,西绪弗斯的痛苦或是欢乐,只有西绪弗斯自己才能体会。换了西绪弗斯是Hampton,一定对Guare大骂:我在那推石头, 你不来帮就罢了,还在一边儿意淫,看我不拿老大的耳刮子抽你!

不由得不想起了王小波对外甥的教育—“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谨以此与各位艺术青年共勉。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btutv/miuwa/xink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