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主演:约翰·马利 琳恩·卡林 吉娜·罗兰兹 西摩·卡塞尔
简介: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孤独。约翰·卡萨维茨既是性格演员,又是个成功的导演。这部独立制作的影片花了8个月的时间拍摄,所耗费的5万美元是他当演员时攒下的。为节约成本,他用16m
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孤独。约翰·卡萨维茨既是性格演员,又是个成功的导演。这部独立制作的影片花了8个月的时间拍摄,所耗费的5万美元是他当演员时攒下的。为节约成本,他用16mm的摄影机在借用的民房里即兴拍摄,并在自己的车库里将影片翻印成35mm的影片。他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才找到代理发行的公司,但上映后却受到好评,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最佳男女配角金像奖的提名。 本片描写丈夫理查德在外面和妓女调情,妻子玛丽娅却和流浪汉同床共宿,当妻子的奸情被丈夫发觉后,理查德痛骂妻子,而玛丽娅则向他声明他们的关系彻底结束。
详情
与《甜蜜的生活》一样,《面孔》捕捉的是放纵生活背后那层令人绝望的虚无和孤独感。一场场醉酒戏里,娱乐的疯狂在大特写里几乎涨得要爆炸。旋即气氛急转直下,丑陋的言语、丑陋的醉态、丑陋的空虚感让荧幕外的观众都揪紧了心。这些时刻是本片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卡萨维塔对于剪辑节奏超群的感受力让这些场景充满了流动性,尽管全是他的操纵,却让人觉得好似纪录片般即兴。片子的弱项是男主角,他是这群人里我最不关心的那个。
A / 早期似乎仍有一些概念穿插的痕迹,但各个段落间相对独立又相互黏附的关系掌控已经是臻于完美。
#重看#我们惯于在谎言中确认慌张,在笑声中体悟绝望,倦怠婚姻的磨损与折旧,改变了我们心灵的模样。一场没有终点没有赢家的漫长战争,覆盖以铠甲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面孔是灵魂的舞台,上演万千表情,但最终仍可能是虚假的掩饰。室内调度与特写堪称一绝;看得心力交瘁。
大量神经质的狂笑和无聊的段子很容易使人初感对话之反常,但随着该段落被拉扯到不可思议的长度,我们却开始进入情境,体会流动不居的、始终在极端边缘徘徊的情绪(林奇在《双峰》回归季中做了类似的实验);即兴表演偶而中断的节奏正配合戏中极力想摆脱尴尬的交谈,一群唱/笑而一个不唱/笑的常态,气氛的突变(人物"演不下去"的表征)俱是于面孔浮现,但卡萨维茨的特写运用与德莱叶或伯格曼很不同――重点不是面孔构成持续放大的情感冲击,而在于其上情绪流变的力量:它产生的同时便消失,自身隐含对立的陈述,泪水是幸福的,而欢唱意味着痛苦空虚;这来自面孔的辩证法同样适用于语言与沉默的矛盾:交流永远引向相反的目的,无言的转场歌舞中角色却似乎得到了快乐与自由.《假面》中伊丽莎白为何拒绝说话?本片可看作对此问题一个创造性的可能回答.
“……16毫米黑白摄影,表现36小时内的中年夫妇婚姻危机。神经质的群戏表演一流水准,即使冗长段落,也非好莱坞式的高谈阔论,还是较比迷人。因为它的现实主义与自斟自饮的醉形醉相颇为契合。”
重看。看明白了好多欢笑和眼泪。看卡索维茨电影,总会觉得那些“精心制作”的剧情片,显得愚蠢至极………
看卡索维茨的片子,得有一颗百无聊赖的心。他举着16mm摄影机在房间里晃来晃去,黑白影像噪点斑驳,即兴记录的都是迷茫的面孔和无意义的絮语。片头连续卡头特写、片尾夫妻在楼梯上平行坐下又站起,一静一动,总归都狂躁。5万美元,做了3年,3个奥斯卡提名。后来他成立面孔公司,发行自己的电影。
很纯正的知识分子的品味。即便是16mm的摄像机也丝毫不耽误卡索维茨的才气,调度与各种景别的转换一气呵成。堪比法国场面调度大师让·雷诺阿的影片《游戏规则》。
基本上風格和《大丈夫》差不多,就是無止盡地看一堆人發酒瘋....,這導演一定對喝醉酒的反應很著迷(這大概是他肝硬化過世的原因)。經過第二次的挑戰,已經比較習慣這樣的風格,也理解這大概是某種美國的時代切片,透過夜生活的放縱來突顯生活的空虛。演員依然表現精彩。
照片、不信任、中年危機、I dream of 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