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评分:
0.0 很差

原名:我和我的祖国又名:My People, My Country

分类:剧情 /  中国大陆  2019 

简介: 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

更新时间:2019-10-10

我和我的祖国影评:《我和我的祖国》到底是七窍玲珑,还是七拼八凑?

谈论拼盘电影相对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对象是若干为同一主题服务的短片。我们可以随意将之拆解,而不必担心破坏结构,拼盘电影几无完整结构可言。我们也可以不计较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个封闭的影像系统进行宏观判断,因为它们是规约性的创作,是不同作者的个性遵循同一指标炮制而成。当这些短片被凑在一起,打包放在影厅供人观赏时,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比较体系。通常来说,在大众范围内讨论拼盘电影,无须费心调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它们既然已彼此对照,就很容易进行考察和判断。
平时聊起长片时,会受于作品的长度、厚度与通识性,须具备全局鉴赏的能力。从90分钟到数小时,各式长片所包含的惊人信息量,庞杂的细节,繁琐的制作技艺,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有深入而充分的捕捉。理性稳妥的方式是按一定章法去批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理论的合法性。如此一来,若想深入探究一部长片所包含的意绪与技巧,便不得不反复观摩以至通透。
而短片的体量更容易把握,再加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体现得是某种制约下创作者的功底。无论导演下了多大功夫,当作品长度和呈现方式被如此固定后,不免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拼盘电影天然有着完成任务的属性,因此这种信手拈来的成片效果,是敷衍了事,还是妙手偶得,就全凭导演自身的态度和水平了。再加上一般意义上的拼盘电影,尤其诉求商业收益和政治任务的,请来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作者,看上去就颇有彼此过招的意味。短片凑在一起放映,对比便会立即发生,所以孰优孰劣更易被观众察觉,阐释起来也更灵活直接。
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总体而言是主旋律电影很好的一次尝试,但所邀请的七位导演,终究还是拖后腿的居多。可见,如《三更》那样较为出色的完成度是不易达成的。在我印象中,上次看的还是有贾樟柯参与的《时间去哪儿了》,质量一言难尽。而这部献礼的拼盘电影与“我爱你”系列、《爱神》、《十分钟年华老去》和《勾魂摄魄》等一样,基本结构是将七部作品并置,用手写事件梗概的方式串连起来。谈不上新颖,也没什么毛病。事件背景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短片本身则是小人物视角,这方面算有点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但是成片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各自短片的创作水准,从这点上来看,我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
七部短片,能看的有三部,其中一部非常工整且观赏性相当高,另外两部中的巧妙与拙劣各占五成。在此谈谈对七部短片的观后感,顺序按完成度从低到高排列,而非影片放映次序。
7.相遇
最烂的莫过于这部,结构节奏尽失。张译演的再好,也无法挽救这个极其失败的作品。张一白貌似已经深陷狗血之泥潭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自我革新的可能性,他对青春片的理解和美学创作的渴求已到尽头,生涯高度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看看《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高远和方敏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啰嗦无聊。而水平跌成这样,为何还会受到资本和官方的青睐?原因不在此赘述。
这部短片开场的实验室布景和灯光,宛如简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级片。想突出年代感的话,可以学学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看看那里面的内景是如何架构并确定机位的。公交车里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蹩脚的长镜头,没有调度,毫无张力。啰里啰嗦的对话被囊括镜头的纵深运动中,却还不如正反打来的有可看性。要不是张译充满戏剧性的眼神,他的表演铁定会被长时间的错误景别所浪费。
任素汐的音调、语气,甚至行为方式,基本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与合理的艺术逻辑沾不上边。她说的话越多,越显示出与张译在表演上的差距。影片末尾,还画蛇添足地来了一段多年后方敏看电视的场景,更显尴尬。张译是天才般的演员,他的眼神震慑心魄,过目难忘。真正遮掩其演技光芒的不是口罩,而是张一白指挥的摄影机。口罩则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张译的法宝。全片最精彩的特写来自于张译在人群中摘下口罩的瞬间,但这跟导演没什么关系,是演员本人的成就。
6.护航
文牧野带来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短片几乎是将《壮志凌云》中的蒙太奇段落重新组合,并拉长一倍,辅以诸多好莱坞军事商业片里的惯用镜头角度和剪辑方法,配上雄浑的背景音乐,组合成一曲闪回和现实不断穿插的大型MV——这甚至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李晨的烂作《空天猎》。中国导演要么是不会拍飞机,要么就是亦步亦趋地学好莱坞拍飞机,一点自己的作风都没有。

我想给文牧野这种拍摄方法起个名字,叫“空洞蒙太奇”:徒留大段的蒙太奇段落和人物展示,在叙事内容上却毫无建树。吕潇然这个角色可能连纸片人都算不上,类似塑料模特,即便有数段回忆揭示她的经历与情感,也无法充分作用于现下的角色心理,只能靠持续的大特写强撑情绪。短片试图勾勒她作为王牌飞行员,却被安排成替补后的心境与奉献,最终任何一点都没有自然地被表达出来。
与《相遇》类似,这不是宋佳的锅,而是文牧野的责任。再加上吕潇然与周围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彰显,以至于所谓的高潮段落也只能沦为隔靴搔痒,无法引发观众的共情。这部短片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领略了女飞行员的巾帼风采。但是,没头没尾、肆无忌惮地风光展示显然不是合格的电影短片。作为整部电影的大轴,我真有点想提前离场。这款《护航》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送客戏”的意义。也许,导演也只是想拍一段空军宣传片而已吧。
5.回归
鉴于现在的香港问题,《回归》给人平添了一丝现实层面的期许,这是一次绝好的,通过电影艺术回应香港乱局的好机会,结果却相当让人失望。说实话,薛晓璐的这部作品,有几个地方着实恶心到我了,一个是华叔和莲姐美颜到扭曲的回忆片段,一个是杜江升旗时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之所以将它排到倒数第三,完全是因为惠英红和任达华的表演。几十分钟的短片,安排了三条故事线,这显然不是薛晓璐可以驾驭的。三条线没有一条能表达透彻,碎片的结果就是让一切流于表面。
任达华饰演的华叔,作为漂到香港的大陆人,本有更多可挖掘的点,多需要一两句台词的事,指出某种时代阵痛,最终却是蜻蜓点水。惠英红本应也有属于自己的弧光,但在糟糕的剪辑中七零八落,导致换警徽这个非常感染人心的时刻,因为人物和整体结构的失败,就被这么一带而过了。杜江更不必说,他的身上本该出来更多的戏,更好地体现军人的庄重与辛苦,却还是沦为升旗的道具,甚至被编排了一段现场心魔爆发的主观演绎,前无铺垫后无结果,突兀得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较而言,王洛勇戏份较多,描写的也较充分,但摆脱不了电影中那类刻板的外交官形象。
短片的台词写的也是极烂,集中体现在程志强这个人物身上。虽然我本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认为那些话是非常合理的,但他说的那几句台词,很有可能会被好事的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也是因为上下文不连贯所导致。其他角色的对白也多是可有可无的短句,既抓不住人物性格,也无法推动叙事。归根结底,还是短片的结构太臃肿了,把这么多条叙事线安排进来,没有大师境界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功的。
4.夺冠
把徐峥的短片纯粹当儿童公益电影来看,一点儿都不违和。当然,这个公益的主题是爱国。徐峥几乎用上了九十年代儿童电视片的所有手法,昏黄又略带梦幻的色调,幼稚的技巧性转场,还有对两个小孩情感关系的成人化臆想,以及过量的升格镜头浪漫化渲染,都让短片显得有些笨拙和想当然。但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和细节打磨上,徐峥倒是没出什么毛病。如此一来,这部短片的风格其实更适合用动画来呈现。

这让我想起去年做影展评审时,接触了大量类似徐峥这样的儿童题材短片,照徐峥这样的质量,与其他那些被淘汰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该排除在候选之外的作品。短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主要是调色太差了。我始终认为电影调色是决定影片质感和观赏效果最显著的一环,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摄影、剪辑之类的低。有了调色的存在,才真正分隔开了现实的杂乱与影像的凝练。
《夺冠》采用的泛黄色调,其目的与手机上那些滤镜软件一样,单纯是为了给影像做旧的,刻意追求一种怀旧感,再无任何更多的考虑,着实廉价。技巧性转场更是不合时宜的低幼,选择水浪波纹的特效,就别提多掉价了。这个短片也让我明显注意到了镜头边缘的畸变,连续几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直觉上就很让人别扭。我不知道选取广角的意义在哪里,是冬冬的主观视角吗?小孩子的眼睛也不会让世界畸变啊。而且从这里开始,后几部短片也有几个镜头畸变得厉害。总之,台词写的不错,但是整体技巧是非常粗糙的,结尾成年冬冬(吴京)和小美(马伊琍)的出场也是多余,但是女排再次夺冠的历史轮回感,确实安插得较为巧妙。
3.北京你好
宁浩仍然需要四川方言来给自己创作上的底气。北京这座城市,和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有一股外来人难以掌握好的气韵,宁浩自己显然也没能找到这个劲儿,于是就全靠葛大爷映衬了。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景观和的哥张北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局限在里面,镜头和剪辑完全帮不上忙,因此显得有些割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葛大爷的北京人形象,对于观众而言早已烂熟于心,他只要继续冯小刚电影里那种爱显摆,臭贫,不正经,关键时刻又颇为局气的路数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这么一个形象伫立在故事里,寥寥几笔方能成立,作品也就很难差到哪里去。

这个片子的调色也有点问题。大多是阳光明媚的场景,光鲜靓丽,却有点不贴合人物。因为叙事重心放在了中年的哥和四川小孩的身上,他们与高照度影像流露出的青春感相违和,满身都是现实生活的重量。张北京是离异的父亲,儿子与他的关系不好,四川小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他冷静漠然的表情,和搞怪的行事风格遮掩不住内心的创伤。这两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靠葛大爷的演绎,另一个靠宁浩的雕琢。但是剪辑和主题限制了这部短片的天花板。
我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开头张北京跟儿子见面,儿子作为奥运会志愿者正在布置筹备,脚底下放了好几箱矿泉水。张北京满心欢喜地给儿子带了双球鞋,却遭受白眼,随后又踢倒了好几箱水。这里的剪辑简直一团糟,许多戏剧性的镜头都被放在画面之外了,让我难以相信是宁浩的水平。剧作上也有点过于白开水,几乎每个包袱都在意料之中,却还要花过长的时间抖开,因此会带来不少俗套的感觉。可贵的是,《北京你好》在各种流俗的剧情发展时,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比如红包上的字,扑克牌的设置,“红桃2”的多次运用,以及结尾对球鞋颜色的错误描述等等,葛大爷一如既往的有趣台词也很加分,即便结尾他的呐喊总显得有所保留,有些生硬,像是喷嚏打不出来一样。所以,这则短片只能算半个佳作。
2.白昼流星
《我和我的祖国》把压轴的位置给了陈凯歌,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而他交出的作品,相较其他五个人(管虎除外)是比较出色,田壮壮的表演很好,运镜和美术也是见水平的,但放在压轴位还是颇为疲软。《白昼流星》有着非常深厚的立意和内核,这是知识分子善于创造的点子,但表层内容却非常脆弱不堪,荒谬到像是架空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将航天与扶贫连接到一起,委实是大师级的想法。影片花大篇幅一边展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一边聚焦沃德乐兄弟策马奔向着陆点的兴奋。这场戏的象征意味很明显,返回舱落地之时,便是缥缈宇宙与苦难现实的连合,是星辰与荒漠的对撞,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神舟十一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甚远的电视转播信号,当它切实闯入沃德乐的生活时,也彻底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观。这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的意象对立融合,试图说明远在天边的漆黑宇宙并不完全与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无关,宏大与渺小之间时刻发生着深切的化学反应。这颇有些类似刘慈欣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副主题,即普通百姓在柴米油盐中遥望繁星的意义。
但是陈凯歌在文本内核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拙劣不堪。如果故事本身有抄袭这一说的话,那么《白昼流星》简直该被打入地牢永劫不复。当然,没有任何人禁止同样的故事重复上演,但与《悲惨世界》如出一辙的情节设置,还是让这个短片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古有冉阿让偷银器被主教原谅,今有沃德乐偷钱被老李赦免。先不论它的现实可能性,哪怕作为关键情节,如此雷同的桥段放在陈凯歌身上,也是完全没法给及格分的。而且,从田壮壮在远处看返回舱着陆开始吐血起,陈凯歌似乎就不再关心老李这个角色的命运了,最后只给兄弟俩抱着他的一个镜头以及一句旁白,剪辑上前言不搭后语,极其潦草。短片的几个全景镜头,让我联想到早期的《黄土地》,说不准这是不是一次另类的自我致敬。但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土地》端的是何等波澜壮阔,《白昼流星》的大荒原除了更清晰以外,反而少了许多当初的万千气象。综合来讲,也只能算半部好片。
1.前夜
单拎出这个片子来看,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但与其它六部列在一起,瞬间高下立判。《前夜》是非常典型的类型化创作,驱动力很足,情节各种踩点,场面调度由简入繁,颇见功力。从当年的《老炮儿》就能看出,管虎深谙类型片之道,否则也不会把一个那么有争议的人物刻画得如此饱满激荡,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的一堆电视剧很不怎么样)。这个短片从角色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西方人琢磨剩下的。但能玩的像管虎这么娴熟,中国导演里没几个,能把这些与东方式影像叙事完美接壤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像宁浩,也是类型片高手,却仍有很多摹仿痕迹。宁浩对西方类型元素的本土化改造,主要靠的是方言和一些中国符号,多是文本的东西,影像的更动就比管虎羸弱很多。
《前夜》的创作思路,本质上是放大了好莱坞最古老、运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元素:“最后一分钟营救”。短片从始至终,就围绕着林治远“营救”电动升旗杆这一过程展开。管虎将“一分钟营救”拉长到数小时,却不失刺激,短片充分利用高超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不断在叙事上施压,隔几分钟出现的倒计时字幕,也在持续增强紧张感。整个短片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开始张致祥布置任务,矛盾便迅速建立。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微小冲突(林治远与老方),也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部困境(天安门广场戒严)。林治远是天才技术宅,有头脑却不通世故,杜兴汉是不懂技术但执行力很强的解放军战士,梁昌寿作为小助手,弥补了林治远欠缺的朝气劲儿,也比杜兴汉多了一层年轻人特有的鬼点子。三个人形成的平衡互补关系,在好莱坞类型片里简直太常见了,放在开国大典这个故事里,又是如此的舒服通畅,这就是管虎的构建能力。
短片全程就像激烈的爵士乐鼓点,通过人物不停歇的动作与对白,以及较为快速的镜头组接,来刻画林治远争分夺秒实验升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停电、实验材料匮乏、缺少人手、林与杜的理念冲突……种种积累起来的问题陆续被解决,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难关,也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了。影片利用这种团结一致的家国情怀,铺设了好几个高潮时刻,一个是在院子里伴奏升旗的场景,把小场面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庄严感,这也是好莱坞惯用伎俩,让观众紧张之余得以喘息,调整节奏,同时也是对主人公团队的某种激励。另一个是街坊四邻争相捐献金属的段落,多数人是拿着半导体和锅碗瓢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教授递给他们正确的金属材料。这些在曾经主旋律电影里的假大空段落,反而被管虎安排的相当自洽,不至让人反感,又能解读出许多情感。
短片最大的困境在于天安门被封锁,林治远无法现场试验。这个难题在开篇就告诉给观众了,解开扣子的过程也相当精彩。当他们遇到替换阻断球的终极问题后,闯关成了唯一的办法。普通人冲破权力枷锁改变命运的套路,是类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于是,摄影机跟随人物穿梭奔跑,林治远的性格光芒也在此绽放,“最后一分钟(一小时)营救”的强大叙事张力全部得到体现。当他壮着胆爬上旗杆顶部时,这个角色的弧光也就彻底完整了。环绕镜头毫无保留地歌颂着他,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帮助他的那些人特写。镜头既塑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也强调了人民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整个《前夜》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唯一的瑕疵是梁昌寿的形象有些浮夸。
所以说,管虎是七位导演里,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完美融入到小人物叙事中,又丝毫不显生硬的创作者。其他几个片子,或多或少都没能充分兼容小人物的日常性事件与爱国主义的大主题。当两个文本相碰撞时,其他几位导演都会给人一些割裂和跳脱的感觉,似乎不知该怎么烘托了。更别提有几位连小人物叙事都没做成功。而《前夜》结尾的仿纪录片影像也非常合适,将历史纪实与虚构影像结合,就像《阿甘正传》那样,增添了文本说服力。另外,只拍摄毛主席的背影,不仅符合林治远的视角地位,也借用了《宾虚》里对耶稣的处理方式,不给任何正面镜头,只给出侧写或轮廓,是对伟大形象的神秘性展示,非常容易营造出神圣感。最后的真人照片,也是每个传记片都会用的结束方式,赋予观众惊叹和意绪。
《前夜》是这部拼盘电影第一个登场的,如此高的质量让我对后几个短片立刻来了精神。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第一个最好,让我很失落。更失落的是,看完《前夜》,让我愈发期待《八佰》了,但这个片子真不知能不能在不动刀的情况下重新定档。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