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条红与皇室蓝

评分:
0.0 很差

原名:Red, White & Royal Blue又名:星条红与王室蓝 / 红,白与皇室蓝 / 星条旗与皇室蓝 / 王室绯闻守则(台)

分类:喜剧 / 爱情 / 同性 /  美国  2023 

简介:

更新时间:2023-09-27

星条红与皇室蓝影评:裹满糖霜的cliche炮弹


1. 题目

一看到题目,我就不免疑惑。为什么叫星条红与皇室蓝,这样并不对称的嘛,星条是旗子,皇室是皇室,何况英国王室不称呼为皇室。好吧,姑且算作内地翻译者个人的偏好吧。那就看看原来的名字,White,Red& Royal Blue,我更加疑惑了。取白红蓝三色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国旗分享了同样的颜色,这和电影的内容是相合的。那为什么不是White,Red& Blue呢?特地加进去的Royal是为了什么?很显然,Royal Blue是为了区分英国王室的。如果只是White,Red& Blue,怎么区分哪个颜色代表哪个国家呢?所以很明显,Royal是为了强调蓝色归英国,白红归美国。

这里不免要说到色彩的隐喻。蓝色在一开始被认为是宗教的颜色,因为上帝在天上,而天是蓝色的。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蓝色被用来代表革命,与象征波旁王朝的白色相对。在浪漫主义时期,蓝色也成为忧郁文艺青年的颜色。这个传统被沿袭下来,蓝色成为在欧洲被广泛喜爱的颜色(看看它们的国旗)。但二十世纪,蓝色原本激进的进步的象征意义被红色取代了。这和红色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的颜色有关。所以我们今天在影视作品中看见主角穿红穿蓝,就能预测角色的行动。黑客帝国里代表破除愚昧向往真知的也必定是红色,而不可能改成蓝色。简言之,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里,红色代表进步,蓝色代表保守。这样再看题目就明了了,作者生怕观众不明白,要强调一下,保守那个是英国哦,可别搞错了。(英王室从来没有公开宣称Royal Blue是自己的代表色或专属色。)

2. 角色关系

题目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美国在前,英国在后。如果单纯是浪漫爱情喜剧,那么名字或代表名字的某种象征排前排后是无所谓的,比如“当哈利遇到莎莉”改成“当莎莉遇到哈利”也没有大问题。但在本片的情况下是不可以的,不说一个角色天然地就被注入了国家和文化的隐喻,尤其当二人分属两个不同立场时,这区别显得尤其重要。“沉静如海”不可能变成德国女孩和法国军官,“柏林的女人”也不可能变成德国军官和苏联女人。在特定题材中,谁扮演“女人”,谁扮演“男人”显得尤其重要。在本片中,显然是英国王子在扮演“女人”。这和生理性别无关,和社会性别所牵连带出的一大串隐喻有关。这种概念的“女人”,而非真正的女人,是神秘的,是脆弱的,是捉摸不透的,是被征服的。

二人初次见面时,Henry给Alex留下了高高在上、傲慢无礼、不可侵犯的印象(是不是很像各种文学作品里女主角看不上男主角的样子?比如玛蒂尔德对于连的不屑一顾?),这给Alex心里留下了疙瘩,之后就处处和Henry过不去。后面Alex的女性朋友说他这么多年来obsessed with Henry,不应该翻译成迷恋,应该是执着,执着于那个王子居然公然看不起自己,而他却无力反抗。影片开始时的各种找茬就是暗戳戳的报复。而这在二人确定关系后被拆解了。在第一次见面的墨尔本宴会上,Alex开始讨厌Henry。而Henry之后说:我从那时喜欢你。是说,在你未进攻时,我就已臣服于你。是被你那种无法抗拒的魅力所倾倒。原来征服是不需要费吹灰之力的,对象早已主动败降。相当老套的故事。

Henry很神秘,这是“女人”的另一个特点。Alex会爱上Henry的原因在片中明确的说出来了,是因为“原来你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Alex原来以为的Henry是个不近人情的王子殿下,没想到还能芙蓉帐暖度春宵,是个风情万种娇滴滴的美人。神秘性被破除了,但还有第二层,发生在Henry从度假屋突然不告而别时。Alex摸不到头脑,前一天还很快乐,第二天人就跑了。这种事情在电影里也经常是女主角的戏份。猜不出动机的行为,飘忽不定的情感,作为完全不可知的对象,像个不能打开的黑箱,处处佐证莎士比亚的“女人不能理解只能爱”。后文对Henry不告而别的理由似乎是解释了,又没有完全解释。我可以理解他的不安和恐惧,但不至于半夜直接跑了吧?Henry也控诉Alex只是爱那个“ideal Me”,那么此时在第一层面纱被揭开后,Alex所想象的Henry是不是真正的Henry呢?从对话的脉络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这个问题在后文中没再提及。他们的感情忽然变成完美的理想化的感情了,原本悬置的矛盾直接被无视掉,转向去携手对抗全世界了。(全世界反对了吗?又没有。)

再有一个我相当无语的点。影片在片头通过几组交叉剪辑,不仅是起到交代二人关系的作用,而且还强调了一种对称性。这种刻意的公平和对称在我看来很僵硬刻板。他们的身份得是一样的,性别得是一样的,连身高也得是一样的,但在需要脱衣服的时候,就绝对不能一样。最近的影视作品大部分是“轮着来”,但这部里绝对不可能。以我观同志片十几年的经历,我以为按照惯例,后面至少会反过来一次,那个美上英下的在第一次表达过了就够了嘛,大家都明白了,结果到最后居然连一次都没有。只是拍两个人躺着的画面,还要很明确地区分出倚靠的那个和被抱的那个一直是Henry。而且,又是怕观众看不懂,又要在男主和乌玛·瑟曼聊家常时再强调一遍。从题目到剧情,强调了这么多遍还不够,导演必须让两个人通过对话说出来(我本来根本不感兴趣他们的性向,非要说出来觉得很别扭)。这还不够,Alex居然又说出:“我从来没……”这种让我脑袋炸开的台词。可见美上英下是个让制作方多么没有安全感的概念,必须要重复说上七八遍,给观众洗脑洗足了才安心。

Henry被刻画为一个内向的,敏感的,忧愁的,神秘的,被动的,保守的,逃避的角色。相对,Alex是个外放的,快活的,大大咧咧的,不拘小节的,激进的,主动的角色。在二人面对困难的时候,Alex迅速地采取行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去控诉不合法的行为,并极力主张自己的权利。反观Henry,他被刻画为关在伦敦塔里等待救援的公主(你是长发公主嘛?),需要爱人跨越大西洋来拯救他。他是逆来顺受的,是沉默不语的,是彻彻底底“女人”的。影片还特地添加了Henry重度失眠症和轻微不安焦虑的特征。每当出现一点让他不舒服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一直摸戒指(弗洛伊德要来了?)。相较于Alex,Henry明显情感更丰富,动不动就眼眶红红眼泪汪汪(有点可爱)。这些都是编剧/导演在不停强化角色的特征,可这些特征却没让角色变得更新颖更特别,而是强迫角色不停靠近刻板印象。这部电影里不论主配都是脸谱化的。

二人对于身份的观念也大相径庭。Henry是承受,Alex是享受。Henry是因为生下来发现就这样,所以不得不去履行自己作为王室成员的义务。他很勉勉强强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嘴里总念叨着:“如果我是个平民……如果你是个平民……”。(他想去巴黎当作家,又在强调他的旧。巴黎早已不是世界文化中心,花神咖啡馆里再也没人吞云吐雾讨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了。他这句台词,让我一下恍惚,你以为你在拍Midnight in Paris?去你男朋友国家大概更方便你当作家。)不见得他真就想当平民,而是表现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满。他说把亨利王子给国家,把亨利给自己。片中也有几次他感伤父亲的早逝,埋怨母亲的不在场,哥哥的不理解和外公的霸权。在和Alex吵架时,他更是直接控诉:“像你这种在幸福的家庭里长大的人,怎么可能理解我。”反观Alex,他对自己的身份很自豪,因为他觉得那是自己争取来的。爸妈是工薪阶层,妈妈靠自己努力27岁当上议员(无比自豪,所以记得无比清楚),父亲是12岁时从墨西哥移民来的。虽说他当上第一儿子是妈妈的功劳,和他自己没什么关系,但他把整个家庭的身份捆绑在一起。他反复强调自己工人阶级的身份,虽说他所行全是特权阶级的事,看起来相当悖论,但总之,他自豪于从工人阶级到总统府的跃迁,他觉得这是靠(妈妈的)努力名正言顺得来的,而不是像Henry那样是继承的。他也非常热心于选举,出谋划策,去德州宣传,还打算以后谋取公职。两个人在身份上是对等的,但态度却截然不同。为什么王子就不能热心于公共事业,对自己的身份有天然的自信心,而为什么第一儿子就不能厌烦聚光灯和媒体,想清净过日子呢?因为是White,Red& Royal Blue啊。

3. 保守蓝和进步红

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有时候像是在揶揄,有时候又像是在迎合。比如英国人就是傲慢、目中无人、讲究打扮,美国人就是没文化、没礼仪、不拘小节,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这种刻板印象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还是自我预言的实现,不太好说。本来就不应该根据国家或地域把人分类,那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的独立个体,不能一概而论。英国人里就没有邋遢的吗?美国人就不会读拜伦了?本来刻板印象就是一种暴力,但在大众媒体里却(曾经)相当受用。看看詹姆斯·邦德西装革履开跑车,是个时髦靓丽的花花公子,而杰森·波恩是有点土里土气的,不善言辞,和时髦沾不上边。但我以为,通过强化刻板印象博观众一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更多是通过讽刺和打破刻板印象来博观众一笑了。结果这部电影,居然还在深化刻板印象。说出什么,不代表赞同什么。这是自然的。这部电影里有些像是通过说出而揶揄,有些像是假装揶揄实则赞同。这当然是我个人的观点,我的判断标准是它是否展现出明确的批判的立场。

比如在对Henry家人的刻画上,哥哥有什么必要那么尖酸刻薄阴阳怪气(尤其没有任何前叙事,我都要怀疑这二人以前有过什么禁断过往,导致关系破裂了),外公又为什么是那么一副大家长的样子,而唯一通情达理的角色给了妹妹,好嘛,女人总是充满同情心,一点也不意外。大家都是呼吸着2023年的空气,为什么英国这家仿佛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而隔壁美国那家仿佛生活在遥远的乌托邦。是的,我们都知道腐朽老旧的东西该批评,这很明确,没人会看完电影后喜欢上英国那一家。但问题是,对于这种刻板印象,影片未置一词。毕竟就是它自己那么设定的,它就是刻板印象的操纵者,当然不会自己讽刺自己。

说到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美国,我的第一印象是,在电影的年代,白人已经在美国成为了少数族裔。除了乌玛·瑟曼,我没有找到任何有份量的角色是白人。说它在宣扬种族平等吗?那亚裔去哪里了?怎么有那么多拉丁美裔和非裔,却没有亚裔呢?不能嘴上说种族平等,又把一部分人刨出去,当作他们不存在吧?

乌托邦的平等是假平等。对于总统府的第一印象是,全是女人。从总统到各级官员,似乎都被女性包圆了。总统雷厉风行,聪明干练,行事果断,而第一丈夫不止从个头上矮了一大截(选角没有偶然),除了安慰儿子以外,在影片中看不出他有任何别的作用,他也不像Alex对选举那么积极。影片中女人都是各种精英,男人是各种花瓶,或是连花瓶都算不上。这只不过是把性别角色倒换了。总有人误解女性主义是把女人变成“男人”,把男人变成“女人”,这样那些言辞激烈的女性主义者就会心满意足了。当然,女性主义有各种派别,主张各不相同,在此我不多赘述。然而,不论何种女性主义的主张都不是把男女换个个就万事大吉了。虽然经常简略说“反对男性权威”,但要明确这个男性不是生理性别,而是社会性别,要反对的是把男人变成“男人”,女人变成“女人”的那个东西。是反对一切一波人利用权威压迫另一波人的行为。权威通过各种结构、制度、习俗和文化养成并代代相传。这有多种表现形式,上层人对下层人,资本家对工人,性多数群体对性少数群体,主流对边缘,而其中之一是一种性别压迫另一性别。男人和女人的问题重点是压迫,而不是生理性别。如果只是把男人变成“女人”,女人变成“男人”,继续由“男人”压迫“女人”,那又有什么变化呢?把女性主义理解为让女人当总统是导演的傲慢和偏见。为什么撒切尔夫人并不被当作女性主义的典范,而是被当作女性主义的敌人?因为她削减了对妇女孩童的福利政策。撒切尔本身是男是女根本不重要。如果撒切尔拥护父权,压迫弱势性别,她就是“男人”。

除了本片第一大反派英国王室之外,另一个大反派是Alex的前任。他以一己之力阻挠王子和王子的爱情,阴险狡诈让人恨得牙痒痒。但这仔细想想,就很可疑。记者的第一次套情报发生在咖啡馆,Alex对他没太大抵触,只是显得有点尴尬,没有回应对方的调情。之后Alex知道了记者编造新闻,勃然大怒。同时也是在酒吧里,记者瞥见了Alex和Henry的不寻常,生出了之后的事件。从Alex的反应可以知道,套情报的事在咖啡馆是第一次,否则按他怒不可遏的样子,如果先前也发生过,在咖啡馆Alex不会搭理他的。也就是说,当Alex和记者最亲密的时候,记者对Alex没有功利的企图。如果有,他何必放过机会,等到分手后再热脸贴冷屁股。这就很奇怪。一个在叙事之外对Alex没有功利心的人,在叙事之内就突然有了。也就是说,他的阴险狡诈是因为有了叙事才有的,是叙事指使他的。记者这个角色就是推动剧情的纯纯工具人,为了成全王子和王子的爱情,他这个卑贱的工薪阶层被怎么操纵都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把前任刻画成这种坏心眼的角色呢?为什么一定得是让人痛恨的小人呢?为什么非要当阻挠主角的反派呢?这不是说明Alex看男人的眼光很烂么?这些不必要的设定的背后就是作者的刻意编排。一个王子和王子的爱情故事里,没有一介工薪的插足之地,他甚至不能当一个友好的朋友,因为这会引发观众不必要的联想,削弱主角之间的必然性,所以记者必须是坏的。

Alex多次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出身,除了上述的自负感之外,我质疑他不停cosplay工人阶级,好像想向别人证明什么的动机。毕竟在电影中他没做过任何工人阶级会做的事。如果真是工人阶级,那么他大概和Henry也扯不上关系。王子配王子,门当户对,我明白。(起先地位不对等的主角之间相爱,是为了反抗固有的权力结构。但现在,大家都赞同门当户对,而鄙视地位不对等的关系了,并且大概率谴责的是地位更低的那方不知好歹,妄想攀龙附凤,通过婚姻跨越阶级等等。安分守己在今天是美德,且被大多数人认同。)但他这种自称,似乎和Henry的“如果我是平民”一样,有股无病呻吟的酸味。影片是在二人一起到Alex曾经生活的地方为结束的。但整个塑造的氛围好像两位高贵的王子殿下屈尊降贵到寒舍一游的感觉。说极端点,好像观光,尤其对Henry,是那种工业革命时贵族买票到贫民窟一日游的观光。一股施舍慈悲的口吻。

总统一家是纯洁的小绵羊,是纯粹的受害者。影片对这些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充满了奉迎和讨好,直接给全家美化成了没有一点污点的白如玉。在记者事件中,Alex莫名其妙被攻击,他什么也没有做,他是彻底无辜的。而选举里的另一位候选人,也像是总统一家的敌人,即便对方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立场不同。总统时刻担忧会被竞争对手钻了空子,好像对方是个黄鼠狼,会趁她不注意偷袭她。在形象上,另一位竞争者是贼眉鼠眼的猥琐样子,发言充满恶意中伤,而乌玛·瑟曼是美丽大方的,发言讲的是为了我们的后代,充满人文关怀,有格局。还要包括Henry,他是被总统一家收服,归顺的角色。他也是纯粹的受害者,什么也没干,却腹背受敌,家庭成员有一堆,结果除了妹妹,都不支持自己。影片丝毫没有要解决Henry的家庭问题的意向,我以为会是王室理解了他,接受并祝福了,就像大多数合家欢电影一样。结果最后直接集体失踪了。影片中描述Henry的痛苦是来源于传统和权威的紧锢,所以万恶之源是那个二十一世纪还存在的腐朽的王室,至于隔壁开明进步的总统府一家没有任何问题,在白金汉宫外面摇晃彩虹旗的民众更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有英王室一家。主角苦苦纠结,也是在纠结王室那几个人的反对。按照一般的套路,应该是解决问题,即便是以生涩的方式,即便能听见不和谐的咯咯响,也该解决问题。但影片的方法是,直接把Henry收编了。压了还不够,要直接收了。这倒是挺新颖的。

结论:蓝呢,蓝过头快黑了。红呢,左看右看不是红。

4. 剧情

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在看到两分钟预告片的时候,观众就能猜到整个故事的走向,而当他们看完电影,发现电影像个孝顺的孩子,一点没辜负自己的期待。如果把几个角色的性别换一下,这部电影可能连及格分都不到,会被骂陈腔滥调,意识形态炸弹,像是从牙缝里抠肉嚼一嚼吃了。什么陈词滥调能滥到这个地步,连一百年前的电影都没有这么拍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影片选角的眼光和角色间的化学反应是优秀的。这也是为什么它能热度这么高的原因。耽美的第一生命力果然还是颜值和cp感。这部电影也给弥漫着阴郁和苦情色调的同志电影圈带来一阵新风。怎么homo谈恋爱就总是苦哈哈的,就不能快乐阳光一点吗?对于被哀愁和苦楚浸淫的同志电影的观众们,看到鲜亮的画面,轻快的剧情展开,甩掉道德负罪感,用轻松的心态观看一个爱情故事。对啊,原来也可以这样,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分解成幽默的去讨论,干嘛非要那么沉重,现实生活还不够沉重吗?(可惜这点本片做得并不好,它没有讨论任何东西。)

它是一个童话。童话这词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是美好圆满,把在现实世界不可能之事放到电影之梦中实现。苦难不是持久的,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它是短暂的且轻易被打败的,没有任何角色会在此坠落,那不是悬崖,只是阶梯,需要付出的努力只是抬起膝盖。结局总是所有人都得偿所愿,和和美美,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贬义是童话是规训的,是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的炸弹。王子总和公主在一起,主角总是善良聪慧坚强,被排挤出权力范围的人自动变成坏人,辛巴的使命是成为草原之王,是宿命论的,是维护秩序的,是教人服从的。

说这电影是同志电影,根本没有展现同志的真实生态。这种露骨的谄媚和商品化,恐怕没一个homo看了会觉得高兴。更别提那柜子问题,在电影里柜子不是homo的柜子,而是英国王室的柜子。全民举旗支持,还有什么自我认同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英国王室才像是那个少数群体。说是拍给腐女看的,又压缩了太多意识形态,小甜饼吃一口就咬一口石子,又甜又咯,吃着不让人痛快,满嘴的渣子。但明显,影片是以后者为目标对象的。因为在欧美圈衰退后饥肠辘辘的腐女们,不管你掺了多少石子,都能饥不择食地吃下去。吃完把石头吐了就行了呗。

如果没有腐女滤镜,我不会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它是不值得被讨论的。就算有腐女滤镜,我也不觉得它是不好电影,但它可以聊一聊。是的,我看得很开心,要不然不会在这长篇大论。虽然这个小甜饼我边吐边吃,但还是禁不住我全程姨母笑,垂涎美丽的肉体,看见王子泪光涟涟,心想MD好可爱。某种程度上,我是意识形态和刻板印象的同谋。但我不能装作不知道自己是同谋。也不能知道了还不承认自己是同谋,更不能承认自己是同谋还继续当同谋。


星条红与皇室蓝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btutv/miuwa/xink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