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豆瓣和IMDB上的各种分析,有的同意有的不太同意,不过大家已经分析得比较清楚了。大致记录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Third Person当然是指“第三人称”,什么小三出轨之类的都一边去。这个题目是整个片子的基调,居然能给翻成这样。
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男主角妻子电话里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妻子这个角色是不是真实的可以再议……
然后我想明确一个问题:在现实世界里,这个电影的层次是编剧(导演)写了一个故事A,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B包含三个故事CDE,其中C故事就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经历写了一个故事B”。看到循环引证的魔力了吧?那么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一些不连贯,到底是作家在写作中的bug,作家有意留下的线索,还是导演为了提示观众给出的线索呢?换句话说,这些是属于故事A还是故事B呢?这是有区别的。如果属于故事B,那么就是我们需要分析的内容;进一步说,C跟D和E又不一样,因为C实际上等于A!
而如果属于故事A,那仅仅是导演的表现手法,类似于“上帝视角”的存在。
所以一切真正的谜团都在C里面。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Liam叔在黑暗的小房间里写作,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watch me。这部分毫无疑问是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是电影唯一真实的部分。我大体上同意,但是有一些保留意见。watch me表示孩子溺水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作家的儿子为了给他一个惊喜而学习游泳,想告诉他“你看!”但是在无人看护的那30秒里溺水身亡了。这也是作家没有watch him的代价和他永远的心结。作家接电话的30秒,电话那边是谁,其实是有争议的。一种可能是那确实就是一个工作电话,有两个理由支持:一就是那句You love love. It's people you don't have time for. 作家的工作(书写浪漫)很可能就是他的情人,他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情人。二是在Adrein Brody的故事里,完全复制了这个溺水事故,而那个故事里的AB确实接的是一个工作电话。第二种可能是那个电话来自他当时的情人,也就是Liam叔和Olivia的故事里Olivia角色的原型。从戏剧角度上说,这种可能性更有张力,而且和更多细小的线索更相符。我个人是倾向于这个实体情人是存在过的,但是她实际的故事和写出来(演出来)的有出入。
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巴黎,罗马和纽约。这里面的所谓bug,比如纽约饭店的服务生去打扫了巴黎饭店的房间,我觉得是我一开始说的那种属于故事A的部分,是导演给的提示。非要说成是作家写错了好像有点儿太贬低作家的智商,当然也有人说在一开始的场景里作家就在服药,可能脑子是不太清醒……无论如何,这是在提示这些故事并非真实发生的。另一个时空错乱是最后十分钟作家打给妻子的电话,他说自己在罗马。理论上讲他应该是在巴黎写作的。我理解是,他正在重读,或者编辑修改罗马的那个故事,所以他精神上在罗马。他真正的地点可能既不在巴黎也不在罗马也不在纽约。
这个电话是特别有意思的部分。最大的争议在于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这究竟是作家给妻子打的电话,还是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要么其实半真半假,是作家给作家笔下的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作家笔下的作家给作家的妻子打的电话?【暴漫脸.jpg】
我的理解,这个电话要把画面和对话内容分开来看。它确实是作家本人给妻子在打电话,但因为作家此刻的精神世界在小说里,所以画面上呈现出来的部分都是作家的精神世界,而对话本身发生在现实世界。他可能还是坐在开头那个小黑屋里,而他妻子刚读完他寄过去的书稿。所以我认为情人是真的有过,因为妻子提到了她。
作家说情人离开他的理由是读了他的日记。同时画面上呈现的是Olivia的角色在书店拿起一本皮面的日记翻开。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情人读的并不是日记而是他的书,那本“大胆、真实”“会让她(作家的情人)成为整个圈子的笑谈”的杰出作品。一开始作家的故事里情人就问他“你的日记为什么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其实是在侧面说明作家所有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日记,他只有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上才能真实发掘自己的内心。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画面里给Olivia推荐书的书店老板是一个干瘦的白发老头,有那么一点神似故事里和Olivia有不伦关系的爸爸。这引发了另一个疑问:这段不伦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所谓爸爸是不是一个虚构角色?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问题,就是Olivia和Liam的年龄差基本上就是父女的年龄差,同时他们的相处模式也是边相爱边互相伤害,所以Olivia到底是有点儿daddy issue还是真的和她的daddy有什么issue呢?这段故事是否仅仅是作家的精神分裂,把情人和自己的关系夸张化了?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负罪感?注意Olivia离开时也对他说了一句watch me,是不是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也有把Olivia作为自己孩子看待的部分?似乎是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
如果这样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
作家接情人的电话
作家儿子溺水
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
作家的第一本小说以自己和情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情人看过小说以后离开了他
作家接下来的小说越来越不受欢迎
作家关小黑屋写一部新的小说
作家的新小说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
然后我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作家的“第一本小说”是电影里的“第一个故事”吗?
一方面,电影里的“编辑”说过一段暗示得很明显的话:你的第一本小说很好,第二本也还行,第三本就……现在这个我根本没法读。这似乎正对应里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最personal,第二个换了主人公保留了溺水故事,第三个全换了,只保留请求宽恕的部分。
另一方面,时间线对不上。作家最后寄给妻子(编辑)的书稿,不应该是第三个故事(最差的故事),而应该和电影一样是三个故事的交错合体。那么作家和情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情人离开后了,不可能成为情人离开的原因。
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故事里的“编辑”——指那个黑人编辑——是不存在的,作家唯一的编辑只有他的妻子。证据是电话里作家说“除了你我找不到别人来试读”。那么那个黑人编辑是谁呢?应该是作家自己的精分。他告诉自己,我的第一个故事很好,后面的都缺乏感情,我需要重写。按照这个思路梳理的话,真实发生的事情则是:
作家接情人的电话
作家儿子溺水
作家陷入抑郁症,通过写小说来抒发情绪
作家构思了一个由三个故事交叉构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由于太真实,情人读到书稿后被激怒,离开了他
作家意识到另外两个故事都缺乏这种力量,开始重写
作家完成了故事,得到了编辑(妻子)的肯定
在作家的世界里,他评判作品是否杰出的标准是要有足够的感情,要真实,要能体会到切肤之痛。这个标准被他用来评判情人的短篇小说,也被他的“编辑”(他自己)用来评判他,最后由外界(妻子)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在他重写之后(被编辑批评的情节发生之后),电影里的三个故事确实陆续迎来了高潮,尤其是一开始被评为最差的第三个故事。(这里表扬一下Mila Kunis的表演)三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所以在作家的精神世界里他追着的情人变成吉普赛女郎变成失去监护权的妈妈,最后还是变成了水池边的小男孩,他死去的儿子。
作家最后并没有走出失去儿子的悲伤。还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始终只能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待自己的感情,他所有“真挚”的感情都是抽象后再加工的,他要的是感情而不是人,就算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还是改变不了自己。唯一能接受他这种人的只有他的妻子和他的编辑,而且她们是同一个人,这正是剧本设置的巧妙之处。
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各自代表的含义大家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写了。
最后忍不住开个玩笑,绑架Liam叔的女儿他会要你的命,neng死Liam叔的儿子他可会烧你的脑啊……